麻辣财经:中国的基础闺房革命设施,为啥能世界领先?(2)
时间:2019-09-21 18: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中国民航通联世界,蜕变更为惊人。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民航只有7条国内航线、通达国内8个城市,被视为“奢侈运输”。如今,中国民航国内定期航班通航城市由1950年的7个增至2018年末的230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数量由1949年的36个增至233个,真可谓“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众交通。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不断投产,能源通道日益畅通;港珠澳大桥、洋山港相继竣工,交通骨架愈发完善;京沪高铁、沪昆高铁相继通车,高铁网络持续扩张……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相继落地,弥补了短板、打通了瓶颈,让中国发展挺起了更有力的脊梁。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已拥有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最快的高速铁路、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伟大跨越,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给咱们揭开了谜底。 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三峡水利枢纽、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大项目,无一不是有赖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法宝。 “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重点。 全国一盘棋,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力有限,正因为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完成了156项重大工程。1953—1977年,我国先后建设了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首都国际机场、京沪铁路等重大项目,改变了中国落后闭塞的交通面貌。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1996—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6.7%,这其中政府投资是主要力量。 不仅是交通领域,全国一盘棋也让通信网络建设势如破竹。中国2009年迈入3G时代,2014年底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2019年启动5G商用……这样的速度,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媲美。 “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更好地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中国高铁的发展之路就是个缩影。 高速铁路是新学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集大成者,如果完全依靠自己探索,耗时长久,成本高昂,还有可能在技术上走弯路,使我们丧失发展的机遇。所以我们选择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平台,通过消化吸收使之为我所用,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形成后发优势。 创新阶段,关门变开门,“举国体制”显威力。中国高铁自主创新平台打破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界限,5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27所全国顶尖高校、500多家企业的上万名科研人员先后参与其中,可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对于高铁创新效率,中科院院士卢强有这样一段回忆:“采用空气动力学措施作为高速列车辅助控制手段预研”项目,从立项到签约仅用了一周。半年后,三所高校组成的研究小组提交报告,首次论证高速动车组受电弓的空气阻力占全车阻力的14%,为高速列车减少阻力、节能降耗描绘了巨大的潜力空间。又两个月,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根据该报告对高速列车的受电弓进行了初步改造,新车开上了京津城际铁路。 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居然只用了不到一年;中国高铁更是用5年时间完成了发达经济体30年的探索,这在其它任何经济体都是难以想象的! “正是有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法宝,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与大多数后发国家不能突破劣势困境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郑有贵说。 中国基础设施又多又好,由中国国情决定,也改变中国国情 也有不少网友有这样的疑问,为啥这么多“超级工程”诞生在中国?中国人是不是有“规模情结”,总是在追求最大、最高? 这可是误会了!中国基础设施又多又好,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一是有社会需求,二是有建设能力。 “若要富,先修路。”中国人口众多,城镇化尚未完成,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