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中国的基础闺房革命设施,为啥能世界领先?(3)
时间:2019-09-21 18: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云南怒江上空30米、拉马底吊桥通了,两岸村民再也不用依仗峭壁上的索道。“再也不用溜索出诊,重病病人也可以用车送去县医院。大家再也不用像鸟儿一样飞过江!” “现在每天有40多桌,根本忙不赢,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红火!”500米高的悬崖上,世界最长的跨峡谷悬索桥——湖南湘西吉首矮寨大桥通车7年来,吉首与张家界、凤凰串成了一条黄金旅游线,游客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吉首市也终于脱贫摘帽了。 大港口“运”来大贸易。70年前,宁波北仑还是一片荒野滩涂,舟山则是一座座小渔村。如今,宁波舟山港每天就有300多万吨货物吞吐,稳居世界第一大港。据世界银行测算,集装箱码头8%的产值会留在码头和船务公司,92%都会流向港口腹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018年,中国沿海规模以上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2.2亿吨,是1949年的1390.6倍。大港口的蓬勃崛起,助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贸易大国。 大机场“送”来大生意。盛夏时节,台湾的莲雾、海南的山竹、泰国的木瓜……每日10余吨的各色水果不远万里“空降”陕西咸阳国际机场,西安人当日就能在家中尝鲜。这样的场景,中国人过去只有在“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传说里领略。研究显示,我国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8.1亿元,相关就业岗位5300多个。不仅是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都让国人、国货可以随时启动“说走就走的旅行”。2018年,中国旅客周转量34218亿人公里,是1949年的220.8倍,带动包括旅游在内的服务业稳居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则是从实践中磨炼出来的。中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复杂,如果不想方设法攻克难题,很多地方根本无法通路通电。 “从跨越大江大河到穿越山谷溶洞,从稳固高寒冻土到抵御14级台风,还要兼顾保护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文物……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建设者,会遭遇如此复杂的设计挑战。但破解这些世界级难题,造就了世界级工程和世界级建造队伍,使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基建强国。”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副院长王玉泽说。 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还拉动了“中国制造”的整体升级。以高铁为例,轨道装备制造业的焊接精度,从建国初期绿皮车时代的20毫米升级为高速列车时代的0.01毫米,精确度提升了2000倍。如今,与交通运输有关的机械、冶金、计算机、精密仪器等众多产业均有了质的飞跃。 “当年很多人对‘铁公机’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有看法,认为没必要搞这么大规模。现在回过头来看,实际上这些基础高施真管用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三个明显的好处:吸纳大量的农民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让市场更高效、更畅通。 “仿佛我们是在不经意间,选择了一条最正确的路。”白重恩说。 (责编:白宇、岳弘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