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让美妙8l9820之音“声”入人心(3)
时间:2019-09-24 12:1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学艺贵在做人。有一件“小事”,令他至今难以忘怀。有一次廖昌永到一个小镇演出,原本约好了去老师那儿上课,头天晚上临时给老师打电话请假,说自己明天要去演出。老师听后接连问他,有演出为什么不早和她说,都要演唱哪些作品?“我说,这不过是个小演出。就这句话,老师狠狠地把我批评了一顿。”时隔多年,廖昌永还清晰记得老师的训导:“要对得起主办方和听众的信任,要对得起老百姓拿着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买你的票。哪怕是县文化馆的演出,你也要把这里当成世界顶级舞台。演出没有大小,作品没有大小,角色没有大小,只有你对艺术的态度有大小。” 除了对艺术的敬畏,周老师一生好学也给廖昌永留下深刻印象。他回忆,当年互联网不发达,音乐界的最新信息只能来自于国外最新的资料。他每次去国外演出之前,都会问给老师带什么样的礼物。“她说什么都不需要,如果发现最新的谱子、最新的唱片、最新的演出视频帮她带些回来,她要了解和学习。”廖昌永说,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大师班,出勤率最高的永远是周老师,不管开讲的是世界顶级艺术家,还是到校进行学术交流的年轻教师,她都在台下听。 4 高流量是柄双刃剑 1968年,廖昌永出生在四川成都郊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音乐启蒙“老师”是村里的大喇叭和家里的收音机。“那时候上学路上从收音机或是村里大喇叭里听见什么就唱什么,歌剧《我的太阳》、京剧、黄梅戏都唱过。”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今在音乐圈无人不晓的廖昌永,当年一门心思报考体育学院。高中阶段他的体育成绩出奇地好,无论是投掷类的标枪、铅球,还是田径类跑跳,他的成绩在全县中学生比赛中都名列前茅。转折发生在一次学校的文艺汇演上,廖昌永一曲《那就是我》赢得满堂彩,高中班主任把自己的同学——四川省歌舞剧院的周维民老师介绍给廖昌永,后者带他走进音乐殿堂。1988年9月,廖昌永成为四川考区一百多名考生中唯一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的。 直到现在,上海音乐学院校园内还广为传播着有关他的“奇迹”——大一上学期专业课排全班倒数第一的他,到了第二学期逆袭成为第一名。大学毕业后,他更是频频向国际舞台发起冲击。1996年至1997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廖昌永斩获法国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名,令世界乐坛为之震惊。包括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在内的众多知名剧院纷纷向他发出邀约。 出去还是留下?恩师周小燕希望他留在国内,因为中国观众更需要优秀的音乐作品。“有人对我说,我出去后,西方的歌剧舞台无非多了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打工仔,但如果留在国内,将有数以亿计的听众。”于是,廖昌永留在了母校。 不可否认,相比今天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对歌唱者和听众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歌者在演唱上需要更高的技巧,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必不可少;听众若要欣赏得来,往往需要有较好的文学、艺术修养。于是,他走上《声入人心》的舞台,很多人因为他而喜欢上了美声。“我并不奢望所有人爱上美声,喜欢美声也不一定要能唱出来,单单喜欢听,也挺好。” 连续播出两季的《声入人心》,让廖昌永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粉丝。不过,他时刻保持着一份清醒:“我只知道自己喜欢这个行业,尽量把它做到最好。我很幸运,大家对我的喜欢不是溺爱那种,他们经常会在我的微博和微信里给我留言,提各种建议。”他回忆说,有一次,他录制出版了一张唱片,其中收录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他收到一位小朋友的来信,说他演唱的“轻解罗裳”中的“裳”发音念“chang”不是“shang”,“作为一名职业音乐家怎么能犯这样的错误呢?我感到很惭愧。”在他看来,听众对艺术家是有要求的,只有不断进步才不会让人失望。对于如今“流量”一说,廖昌永坦言,他对这个词并不排斥,“它是柄双刃剑。你要想留住你的高流量,一定要拿出百分百的专注力,爱你的粉丝和你所从事的事业。如果你只贪图享受流量,它一定会离你而去的。一句话,你对它真诚,它才对你真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