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六乙:敢想囊萤映雪造句 敢改 敢错 敢当
时间:2019-09-24 13: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一脚踏入排练厅,笔者还以为走错了门,满地的彩电、沙发、冰箱、抽水马桶还有电动洋娃娃,这些电气化时代的家电,使人丝毫感受不到仇虎所生活的旧中国农村的气息。分布在舞台各个角落的十台电视机,都装上了摄影镜头,电视里时而播放着动物世界,时而播放着电影《原野》的精彩片段,时而又是把旁观者的影像投入其中……” 2000年8月4日,北京日报文体新闻版稿件《小剧场话剧〈原野〉当真敢想敢改》中,作者用充满好奇和怀疑的笔触记录了李六乙导演还在排练中的话剧《原野》。然而,随着这部剧的首演,一场人生中最强烈的“暴风雨”朝着导演李六乙扑面而来……这场“暴风雨”也奠定了他创作道路的一个基调,近二十年来这样的风雨几乎从未缺席,而他一直逆风前行。 李六乙工作照。 样板戏年代的戏曲启蒙 可以说,李六乙的身上一直被牢牢贴着“先锋”“前卫”的标签,但如果回溯他的经历,你会发现他其实是脚踏实地地从传统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父亲是川剧名丑笑非,从小在川剧院长大的李六乙,戏曲启蒙来自样板戏。那个年代,能听到的川剧全是京剧样板戏的移植,他却喜欢的不得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芦荡火种》……所有戏每个角色的每句台词他都倒背如流。 高考落榜后,李六乙接替母亲进入四川省川剧院资料室工作。在剧院工作那三年,刚好赶上全面恢复传统戏,许多老艺术家都回来演戏,他看到了许多好东西。“当你看过好的东西后,你就有了鉴赏力。”李六乙认为,在四川的那二十多年自己在戏曲方面受到的滋养,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非常大。 1979年,李六乙在报纸上看到中戏导演系恢复招生,王晓鹰、宫晓东、査明哲等知名导演都是这一年考上了中戏。但是当李六乙得到消息的时候,报名已经结束了。因为当时中戏导演系隔三年招一次生,错过这次招生的李六乙,只能再等三年。他用了整整三年,为报考中戏做准备。身在艺术院团的父亲通过自身的经历真切感受到戏剧的春天来临了,也非常支持他报考。虽然是戏曲演员,但笑非先生对戏剧并不陌生。1959年,川剧院去欧洲演出,布莱希特就曾坐在台下看过他的演出,后来还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过笑非演出的《秋江》。 川剧院与省图书馆相距不远,骑车大约只要五分钟时间,不工作的时候李六乙都泡在图书馆里。那三年他看了大量的书和戏,最夸张的是看完了《斯坦尼全集》,这是许多戏剧学院教师都做不到的。 1982年,中戏导演系再次招生。那时报考中戏导演系得先交一篇论文,21岁的李六乙提交的是几万字的《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之比较》。这个如今看来都非常大的话题,包含着一个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之心。据说招生面试时,中戏招生老师们都在讨论,成都有个考生理论素养非常扎实,谁去考能镇得住他……82届,中戏在西南地区只录取了两名学生,李六乙从2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做最熟悉戏曲的话剧导演 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是李六乙梦寐以求的理想,但真正进入其中后,他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那时导演系学习,要用一个学期来打磨一个15分钟的事件小品。这个作业看似不难,但对于刚上大学的孩子们,要做好一个成熟的小品并不容易,整整一个学期都在来来回回地打磨。李六乙却不愿意这么去做,“花半年的时间去做一个小品,我觉得是浪费时间。”他花尽可能少的时间,编好一个基本元素具备、虽然得不了高分但也能及格的作品,省下来的时间都用来看书。 在戏剧学院,人们惯常认为戏文系的学生是读书最多的。可是戏文系的学生都抱怨,无论借什么书,借书卡上面都有李六乙的名字。李六乙认为大学五年看的书让自己受益终生,如今他还经常跟大学生说要多读书,“你大学期间看的书,就是你这一辈子的读书量,相比之下用一个星期去琢磨一句台词有什么用?”他觉得最幸运的是,自己在大一下学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大四那年,他为四川省川剧院排了川剧版《四川好人》。这部将中国戏曲与西方经典结合的作品,用李六乙自己的话说是“既传统又前卫”,不仅让他少年成名,也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一个基调。毕业后,他的选择有很多,可以去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也可以留校或去音乐学院教书,或者被当时的出国热裹挟,去美国加州大学读戏剧专业。“出国学习之后我干什么呢?能在国外找到导演的工作吗?或者我去唐人街开个川菜馆?”斗争了一番,李六乙选择了戏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