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明星娱乐 >

为什么战瑞丽买翡翠旗美如画(2)

  不光是形象,当时的《董存瑞》还给董存瑞设置了不少生活中的小细节,例如跟小伙伴打架。这种处理手法在今天的创作者和观众看来很是平常,在当时却是对军事片中英雄人物“高大全”套路的一次大胆突破。

  播撒智慧

  传递真情

  从1966至1972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国没有生产一部故事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只放映3部故事片,都是军事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特殊的时代背景再加上影片本身丰富的娱乐性,1966年元旦公映的《地道战》不但成为新中国迄今观影人次最多的电影,还在海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全球至今共有28亿观众看过《地道战》,拷贝发行数量8420部。

  “四人帮”被粉碎以后,文艺工作者重新寻找创作的方向。1979年,随着邓小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提出,军事电影开始了更多的创新尝试。《高山下的花环》在悲剧样式和英雄观念上进行了突破;突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和八个》则宣告了第五代导演在军事片领域的崛起。

  《地道战》

  播撒军民智慧,观影人次28亿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地道战》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青春记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原本是一部“民兵军事教育片”,本意是传播基本的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方法。

  没想到导演任旭东带着编剧一通采访,最后竟把它写成了一部情节跌宕的故事片。影片上映后,片中的条条地道和重重机关让广大观众大为赞叹。具体怎么拍的?任旭东透露,剧组原本打算选一块黄土地挖地道,后来发现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太高,还是选择了在八一厂搭景,“通过摄影镜头上下左右推拉升降,将地道内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地道设施和形态各异的地道出入口,共同组成了一个壮观宏伟的地道战斗网”。

  影片展现的是普通军民的战斗智慧,上映后老百姓很爱看,每每都会被鬼子挨整的情节逗乐,也会跟着主题曲齐声高唱。后来,影片还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数十个友好国家,中国军民的智慧也随之撒播到世界各地。

  《高山下的花环》

  不回避矛盾,真情感动全国

  198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高山下的花环》,反映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所经受的考验。影片由谢晋执导,吕晓禾、唐国强、盖克、何伟、王玉梅、童超、斯琴高娃、倪大红主演,因兼具思想性和艺术高度,在公映后引起巨大反响。

  其实,《高山下的花环》更早红的是小说和话剧。当时,部队作家李存葆在前线采访了3个月,写成了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小说被改成电视剧和话剧——最夸张的时候,全国一共有22个演出团体在同时排演《高山下的花环》。此时,上影厂取得了小说的电影改编权,但身为原著作者的李存葆仍有疑虑,直到对方抛来“让谢晋来执导”的橄榄枝。

  电影版公映后感动全国,获得了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等四项大奖、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大奖。它突破性地展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现状,甚至连军队内部和社会上存在的矛盾弊端都毫不回避。例如片中梁三喜一家的原型,就来自李存葆采访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从农村来的战士,家里在“文革”期间被破坏严重,因此欠下了一笔债。他在上战场前写信叮嘱妻子,如果自己战死,不要向国家伸手,用他的抚恤金还债。后来战士牺牲,妻子为了还债不但用上了抚恤金,还卖掉了自己娘家的陪嫁用品……后来在文化艺术界为影片举行的座谈会上,文学评论家阎纲赞赏该片对社会现实的展现:“为什么不可以在英雄主义的前提下,大胆揭露非英雄主义、反英雄主义的东西?要缩短英雄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到了今天,《高山下的花环》依旧魅力不减,不少年轻观众慕名观赏,影片豆瓣评分高达8.7分,在同时代作品中名列前茅。

  《一个和八个》

  “第五代”开山作,人性的挖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