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主流媒体聚焦最美奋斗者遥望洞庭山水色的下一句这些人,故事中传递奋斗力量(2)

  “2004年,周涛从素有中科大实验班之称的‘00班’毕业后赴瑞士留学,接触到大数据的雏形。2012年,周涛翻译了《大数据时代》,时至今日,这本书已经加印了几百万册。”5月10日,《四川日报》刊登了题为《不要国外高薪在祖国沃土探索大数据前沿》的报道,讲述了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用大数据赋能时代的奋斗历程。

  “在上海济洪蔬菜董事长陆济洪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句话,‘别人都在寻找捷径,济洪竭力不走捷径’。这正是陆济洪多年来坚守的信条……”8月5日,《解放日报》在“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中刊登题为《“不走捷径”,对得起客户与农户》的文章,讲述了依靠“不走捷径”的人生信条,从摆地摊的“卖菜郎”到亿万身家的企业家陆济洪的奋斗故事。

  “越是珍贵的植物,越是生活在陡峭的悬崖或绝壁上,刘正宇和同事们经常要徒手攀岩,才能把植物标本采下来。‘那时候没什么保护,就是一双手抠着石头缝往上爬,有一次爬上了几十米却下不来了,人筋疲力尽,真想跳下去算了,好在听到悬崖的另外一头有声音,接着往上爬,才捡回一条命……’他饶有兴致地说,对事业的痴痴追求写在了脸上。”这是67岁的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宇面对《重庆日报》记者时所讲述的奋斗故事。这篇题为《“中药老牛”耕耘不息》的报道刊登在3月25日的《重庆日报》头版,作为该报“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开栏文章,引人瞩目。

  从中科院院士到基层乡村教师,从退役军人到社区民警,从文化学者到脱贫致富带头人,从行业尖端到各行各业工作者,记者们寻找奋斗者的脚步踏遍祖国大地,用一个个典型人物故事诉说着浓浓爱国情。

  践行“四力”:千万里追寻好故事

  提起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许多人并不陌生。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信:“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这到底是群怎样“有个性”的年轻人?为何非要把人生“定位”在遥远的西部?他们后悔过吗?带着好奇和疑惑,《河北日报》时政新闻部记者张怀琛与同事飞越大半个中国,来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走近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寻找答案。

  不迈动脚力,很难体会离家5000公里意味着什么。搭高铁、倒飞机,张怀琛一行乘最快的交通工具依然用了两天才抵达且末。而19年前,侯朝茹等保定学院首批西部支教毕业生初来时,在路上颠簸了五天四夜。采访中,老师们谈及远方的家时总会语塞,“没赶上见娘最后一面”“父亲得病都是事后才知道”“家里的大小事都帮不上忙”……距离并不总是“美”,有时也是亏欠、心酸和无奈。

  不开动眼力,很难发现奋斗在戈壁荒漠的苦乐酸甜。因天气干燥、用嗓过度,荀轶娜刚站上讲台3个多月嗓子就坏了,声音像被砂纸磨过;辛忠起身上长了红色斑块,只能靠冲洗身体缓解症状。记者张怀琛问道,这样损耗身体的付出是否值得?他们答,当一批又一批各族孩子走出沙漠,那种人生价值的巨大成就感是在北京、上海挣多少年薪也换不来的。在他们身上,张怀琛看到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不发动脑力,很难探求这群年轻人内心的精神力量。且末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有时一场沙尘暴就能“刮”走几个老师,但保定学院首批到且末支教的15名毕业生中,除一人因特殊原因返回,其余14人全部扎下了根。追问原因,老师们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让记者茅塞顿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正是抱有这样笃定的信念,他们甘愿用青春滋养这片荒漠土地。

  不调动笔力,很难让榜样的精气神感染更多人。从动笔到见报,这篇报道几易其稿,最终以《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为题,在4月7日《河北日报》“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刊发,引发强烈反响。

  镜头对内:新闻人也有奋斗典型

  “好作品永远需要用心去打磨。对于周泉泉而言,新闻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为了让观众更懂国防,她坚持每个拍摄地点都选在最艰苦的地方;职位晋升后,本不用再做一线采编工作,她却提出‘让我当大组长可以,但不能不让我干编导’……”7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增强“四力”才有好作品》为题,在《今日谈》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文章的主角,是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夜线》栏目副制片人周泉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