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活跃用户数已达1.3亿!我国IPv6规模部署呈加速发展态势
原标题:活跃用户数已达1.3亿!我国IPv6规模部署呈加速发展态势
【TMT前沿】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目前,我国IPv6规模部署进展如何?近日,推进IPv6规模部署专家委员会在中国互联网大会期间举办了2019中国IPv6发展论坛,并发布了《中国IPv6发展状况》白皮书。文中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1.30亿,基础电信企业已分配IPv6地址的用户数达12.07亿。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表示,推进IPv6规模部署是互联网技术产业生态的一次全面升级,对于我国充分发挥5G作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巡视员兼副局长钟世龙认为,发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既是互联网演进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各方努力下,已顺利完成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推进IPv6规模部署工作初见成效,取得阶段性成果。
IPv6活跃用户数显著增加
“我国IPv6规模部署推进工作成效初显,IPv6活跃用户数实现快速增长。”推进IPv6规模部署专家委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说。
该白皮书提到,互联网企业在IPv6网站及应用改造路径上基本一致,普遍经历了先规模试点再放量上线的过程,有计划地进行大批量用户的引流。这样既保障了IPv6规模部署工作的实施进度,又确保互联网网站及移动应用服务的连续性,为后续互联网企业IPv6部署工作提供了良好借鉴。
在最近的一年里,三大基础电信企业也加快改造进度,为全国LTE用户和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分配IPv6地址。白皮书中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底,我国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达12.07亿,其中LTE网络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为10.45亿,固定宽带接入网络已分配IPv6地址的用户数为1.62亿。“随着LTE网络端到端改造进程的加速,呈现出移动网络IPv6用户数发展速度大幅领先固定网络的趋势”。
另外,IPv6基础资源拥有量也在持续增长。《行动计划》发布以来,我国IPv6地址储备量大幅增长,跃居全球第一。IPv6地址数量能够满足当前规模部署的要求,但随着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我国未来对于IPv6地址的需求量依然较大。
政府、中央企业网站改造进度较好
应用可用度是反映我国IPv6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应用部署情况的重要标志。从监测结果来看,政府、中央企业网站改造进度较好,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6月,全国91家省部级政府门户网站中主页可通过IPv6访问的网站共有83家,占比为91.2%;全国96 家中央企业门户网站中主页可通过IPv6访问的网站有77家,占比为80.2%。
典型商业网站也在积极推进IPv6升级,有序引导用户转化。截至2019年6月,国内用户量排名前50的商业网站及移动应用可通过IPv6访问的已达40家,占比80%,其范围覆盖了门户/新闻、社交、视频、电商、搜索、游戏、浏览器、电子邮件、文件下载、移动应用商店、生活服务、出行等主流互联网应用。但由于改造周期较长、牵涉环节较多,网络、应用、终端的协同发展机制有待优化,网站及应用改造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待提升。
另外,网络设备和移动终端已基本支持IPv6。比如,国内市场占较大的10个品牌LTE移动终端,均已支持发起IPv6地址请求、获得IPv6地址,并能支持IPv6应用;主流的移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和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基本都已支持IPv6。
家庭无线路由器等多重瓶颈待突破
“家庭无线路由器成为IPv6发展的瓶颈。”邬贺铨说,在智能家庭网关方面,三大基础电信企业2018年以来集采机型已全面支持IPv6,目前正在逐步开展在网存量家庭网关的升级工作;在家庭无线路由器方面,目前市售主流无线路由器对IPv6的支持程度较差。
IPv6流量体现了其在基础网络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对此,邬贺铨也坦言,IPv6流量占比仍然偏低。白皮书中指出,近一年来,虽然我国IPv6流量不断增长,但与 IPv4流量相比,IPv6流量依然较少,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当前IPv6规模部署中存在的问题,邬贺铨还做了列举:IPv6网络质量和服务性能有待提升,互联网应用IPv6改造广度和深度不足,CDN、云服务平台的改造进度尚需加快,IPv6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等。
加快培育IPv6技术产业生态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