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快时代与慢综艺——对综艺同质化现象的反思
摘要:由于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社会这台大机器运转的速度持续加快,被商品符号淹没的受众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麻木感。影视艺术方面,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以竞技、对抗为主的快综艺充斥着荧屏,给观众带来了审美疲劳。作为一种新的制作理念,慢综艺在节目形式、叙事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相比快综艺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扎堆出现的慢综艺同样陷入了模式化的困境。快时代下的慢综艺如何保留本真,的确值得思考。
关键词:消费社会;文化工业;慢综艺;同质化
消费社会的来临使人和物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化艺术也不例外。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扎堆出现,冲击着观众的视听感官,在人们逐渐疲劳之时,节奏舒缓的慢综艺起到了一定的治愈作用。
一、快时代背景
(一)快节奏下的文化焦虑
经济发展之后,“快节奏”成为了一个常见的词汇。以消费社会为例,人们迅速而频繁地进行消费,成为了当今的常见现象。二战后,随着加尔布雷斯宣称人们开始进入“非常丰裕且丰裕程度还在不断增长的”社会①,学者们开始以消费为中心描绘世界图景。从表面看来,大众被商品所包围,但由于商品是符号的体现,所以在消费社会中,大众其实是被符号所淹没的。体现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物品的符号价值大行其道,形成了对人的支配,人们便会更加期待从其他方面得到滋养和熏陶,例如文化艺术。
(二) 快综艺下的审美疲劳
被符号价值所支配的人们渴望一片宁静之地,但是在传媒艺术时代,人们却仿佛又掉进了一个新的漩涡。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的封面上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家四口围坐在沙发上观看电视,然而四个人都是没有脑袋的,这意味着他们只是电视节目的被动接收者。这一具有讽刺意义的画面其实是当代大众的真实写照,影视艺术中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内容缺乏思辨性,长期观看此类内容的观众也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放眼当今的电视综艺市场,的确如此。当一档节目开创了先河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之后,电视节目制作人们便会如法炮制出上百个相同性质的节目。在这场商业资本的狂欢中,人们在不停地角逐利润,迎合大众的胃口,于是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但是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竞技类真人秀中的对抗、竞技等内容一开始会让观众耳目一新,但当同质化的节目完全占据了荧屏,观众便会不可避免地感到麻木。大众狂欢热潮下,人们开始渴望重拾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和价值审美从膨胀走向内敛②。
(三)快传播下的信息过剩
信息轰炸之下,人们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进行简单解读。从媒体的角度来讲,他们所营造出来的媒介生态是以吸睛效应等作为导向的,追求的是一种审美惊颤。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他们为受众提供海量的信息,配以夺人眼球的宣传手法,渴望服务对象的驻足停留。从受众的角度来讲,作为被争夺的对象,他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媒介压力,需要做出选择。然而在每一个快速的选择过后,受众对该信息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却很少会进行解读。正如卢卡奇所认为的那样,在人类与机械的关系中,本应该是人类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到头来却变成人类被机械所支配。这种形式让我们的内心变得麻木,只有进行创新的思考与尝试,才有可能摆脱这种快节奏下人被逐渐物化的局面,让人们回归内心的本真。
二、慢综艺分析
在受众面临与日俱增的媒介压力时,慢综艺的出现便宛如一场及时雨,让受众从竞技的疲累中暂时地解脱出来。所谓慢综艺,是相对于竞技类快综艺而言的,节目嘉宾之间没有激烈的身体对抗,而是将日常生活展现在镜头之下。2009年,挪威推出了铁路纪录片《卑尔根铁路的分分秒秒》,其拍摄的方式十分简单——将摄像机放置在窗边,由起点站开始,到终点站结束,记录一路上的风景点滴。这部纪录片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意外成功,“慢电视”自此开始被人们关注。近年来,由于市场的变化和受众的转型等原因,慢综艺开始集中出现,不仅收获了高收视率,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1】【2】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新闻游戏的叙事特点分析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