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时间:2019-10-10 23: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摘要:互联网时代,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在潜意识地向用户传递观念。掌握世界话语权的西方媒体对全世界多数人世界观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媒体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时,需占据主动权。微信在国内与国际的用户量不断攀升,通过微信获取新闻信息已经成为部分用户的习惯。本研究选取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发布的微信文章作为研究对象,了解该公众号是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最后总结其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000-03 国家形象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国家本国民众对自身国家的认知和其他国家对该国家认知的集合。对于中国而言,外国媒体向外国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基于另一种角度。而具有一定世界话语权的新闻媒体大部分为西方国家,且英语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以英语为载体的传播内容更能被全世界更广泛的人群知晓。中文虽是全球使用者最多的语言,但国际上更倾向于英语的表达。因此,语言是一大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因素。正是因为如此,既使用英语,又具有一定世界影响的媒体在展露中国国家形象新闻话语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较少。 一、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的简介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而根据中国日报官方网站显示,中国日报全球发行90万份,其中海外60万份,另外,中国日报的全媒体用户总数累计超过9000万,其影响力是其他中英双语媒体难以企及的。而随着微信在全球的推广,微信国际用户数量也在逐年提升。由此,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方面上,能起到与传统媒体相媲美的作用。而中国日报在新媒体上具有突出表现的即为“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 二、样本的选取与具体分析 本研究即从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出发,主要以包含“中国”关键词为标题的文章作为研究样本。截止2018年9月30日,该公众号有735篇相关文章,然而其中关于中国日报的自身发展、变革和庆贺,以及一些广告推文等内容并不包含在本研究范围内。最后,笔者根据本研究的着重点进行筛选,最终得到374个初始样本。 由于微信文章与传统媒体报道内容不同,且其文章结构没有固定模式,所以笔者选取以下几个最能抓住新媒体时代用户关注点的要素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标题 标题是抓住用户眼球的最关键要素。从2015年开始,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的标题风格多与网络热词相联系。标题“累觉不爱?NO!中国日报同学奉上惊艳两会成绩单”,其中的“累觉不爱”正是网络用语。而“热成狗了”、“美炸了”、“太帅了”等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感叹词也被运用在标题中,令用户产生面对面的互动感。将标题设置为问题的标题数量也较多,丰富的标点符号与语气词的醇熟运用增添其神秘感。如此,标题的设置未落入陈旧样式,适当留下悬念,吸引用户点击查看,又并未走向标题党的极端。 按照标题的拟定来讲,亲民且能够产生共鸣的标题促进用户阅读量的增加,以此吸引更多用户关注该公众号,形成良性循环。 (二)信息来源 新媒体对于信息来源的处理多是模糊的,从多方转载内容、抢占先机发布报道是信息时代新媒体平台的实际操作方式。但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本身背靠中国日报,其专业性较之其他自媒体更高。 该公众号文章的信息来源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为原创文章,二为转载其他媒体文章,三为中国日报网站搬运文章。第一类文章会在其标题前面加上不同标识的“原创”字样,或是在标题中有“独家”字样;第二类文章可以简单地细分为两小类,转载引用外国报道文章和中国报道文章。国外报道文章多以西方国家的媒体为主,例如华尔街日报、CNN、BBC。而国内报道文章多转载自官方媒体,例如新华社、中广网、北京晚报;第三类文章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以跳转至中国日报官网。除此之外,同时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未明确表明信息来源,即没有标识“原创”也没有转载自某个媒体的内容。 另外,该公众号微信文章中出现的直接引语有出处,社交媒体评论有截图、有用户名,不存在类似于“根据相关人士说明”等模糊的观点表述。总体而言,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的信息来源是明确的,且具有较高可信度。 (三)个体呈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