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制新闻报道娱乐化
时间:2019-10-11 08: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摘要:市场经济下受众需求成为重要的内容生产标准,新闻注入市场化的元素,催生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本文旨在运用内容分析法来梳理法制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笔者以南方都市报官微中2039条法制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总结出都市报中法制新闻报道议题煽情化,叙事戏剧化,总体呈现新闻娱乐化的特点。 关键词:法制新闻;议题煽情化;叙事戏剧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000-02 一、引言 法制新闻报道在普及法律知识、传递法治理念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都市报文字风格平易近人,百姓关注度高,都市报中的法制新闻有利于加速我国的普法进度。本文以新浪微博南方都市报官微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该官微粉丝数量为1582万,在现有的都市报官微中粉丝量最大。笔者从南方都市报官微的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11月17日前的全部报道中,以“罪”“法律”“刑罚”为关键词,筛选出2039条法制新闻报道当做研究样本。 二、法制新闻娱乐化的具体表现 (一)报道议题的煽情化 煽情通常定义为能够吸引受众观看并能激发他们反映的能力。煽情新闻的议题通常包括性、暴力、犯罪、火灾、意外伤亡等。 从选取的2039个样本中,以“强奸”或“性侵”为关键词,筛选出108条新闻报道,其中高校学者性侵事件形成系列报道;公共区域遇害的新闻报道也十分常见,如“在医院”“值班时”“老板猥亵”或“快递员性侵”等新闻词汇;从案发地点来看学校是被性侵高发地,儿童性侵多发生在农村地区。以“毒品”或“贩毒”为关键词,筛选出120条新闻报道;以“恶性伤亡”“暴力”为关键词筛选出74条新闻,其中校园暴力、两性伤害、“继母毒打”和“恶性伤人”等新闻议题较多。 (二)叙事方式的戏剧化 1.标题中使用感叹号,增强视觉感染力 研究样本中标题使用感叹号的有497条,占比24.3%。使用情景大致如下:第一,强调事实结果,如“查出来了!长春长生、武汉生物问题疫苗生产过程曝光”,“ 判了!他挪用930万公款打赏“女主播”:判刑7年、全额退赔”。第二,突出部分事实,如标题“严重超载!核载44人大巴挤满82人!长途大客车涉案人员东莞被刑拘”, “国内首例!上海闵行建涉性侵犯罪人员名单: 禁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则强调这一事实的首发性。第三,帮助受众形成某种态度,如“提醒!”“警惕!”“令人发指!”“可恨!”“心酸!”“可怕!”。 2.讲故事,搞噱头的报道方式 法制新闻报道通俗易懂有利于原本晦涩的法律知识普及大众,都市报重视受众的易读性,然而过于追秉这一原则就导致现实中法制新闻报道集中在故事性和噱头上,忽略新闻背后的法制思想。 首先,新闻标题天花乱坠。比如“电信诈骗犯被抓时吞硬盘 忍肛裂之痛拒不招供”“ 新疆8岁男孩因接种疫苗致瘫”“ 北京一男子被邻居装修吵醒后死亡 法院:和噪音无因果关系”“ 女子称无故被辞退 公司:她是前台不化妆”等,标题新奇,超越受众一般认知,吸引眼球。 其次,新闻报道的行文逻辑充满噱头。如《独行女深夜遭猥琐男当扑倒猥亵 目击者:她又没有受伤报什么案》首先详细描述猥亵场景激发读者的愤怒情绪;紧跟其后的是不合常理的目击者言论 “没受伤报什么案”,将读者的情绪推向高潮,于是评论区俨然从对女性弱势现状的担忧和不忿转为对冷漠路人的谴责和谩骂。作为法制新闻原应告知的是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依法对猥亵男的制裁,但新闻将重点放在抬高报道的故事性与营造噱头,并没有担当起传达法理知识的责任,这样反而加重网络戾气。 学者波兹曼认为“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媒体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是以娱乐的方式变现出来。”法制新闻本为普法的专业新闻,媒体却过于强调情色凶杀等煽情元素。读者收获的仅是一时的可读性,丧失的是对新闻报道背后严肃法理信息的思考。 【1】【2】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