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传递不断接力的攀登者精神
时间:2019-10-12 12:2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原标题:《攀登者》:传递不断接力的攀登者精神 作为国庆档电影三巨头之一的电影,《攀登者》自上映以来,关注度居高不下。关于剧情设置、演员表演和特效等方面的讨论也是层出不穷。与同期的其他两部电影相比,《攀登者》的口碑似乎比预期稍微逊色了一些。但看过影片,笔者认为,《攀登者》仍然有其闪光点,并给予了观众充足的思考空间,在演员表演和影片特效方面也颇具优势。 影片取材自真实事件,1960年,我国登山队成功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但未能留下影像资料,无法得到国际登山界承认。1973年,国家再次组建登山队恢复训练,最终在1975年7月23日成功登顶,留下影像资料。这样具有时代意义的故事,以及攀登者传递出的攀登精神,无疑是正能量的。影片在一开始就将1960年的登山场景展现出来,使其一开场就直击观众,将登山这一事件的艰辛与不易展现了出来。 当方五洲、曲松林和杰布这几个当年成功登顶的英雄在登顶之后解散,回归自己的生活时,遗憾和不满深深地写在了几个人的脸上,他们在等待,等待一个重新登山的机会。尤其是在吴京饰演的方五洲这条故事线中,从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出他身上的不甘与遗憾,即便被下放到锅炉房,他也时刻锻炼体能,等待时机。在和章子怡饰演的气象学家徐缨一同在废旧工厂约会时,那段徒手攀登的戏份也充分展现了方五洲的矫健身手,再加上此段戏份在拍摄上的巧妙呈现,也让观众随着方五洲的攀登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记忆深刻。 当国家准备重新组建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方五洲、曲松林和杰布三兄弟的重逢,将3个人的复杂情感通过那场喝酒戏充分展现,表达出了不惜一切代价只为成功登顶,要让中国在世界面前抬起头来的决心。在登山队训练营,更多的人物开始出场,也展现出了更多鲜活的人物性格。摄影师李国梁、负责测绘工作的林杰、患有马凡综合征依然坚持登山的杨光等人物,都成为此次登山队的新成员。 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演员表演无疑是本片的最大亮点,一些小小的细节,也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初到登山队,李国梁、杨光和林杰在一起吃饭,林杰说出为珠穆朗玛峰测量高度的重要性,杨光引用英国探险家名言,坦言自己要死在登山路上的话语,都为影片之后的剧情走向和人物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之后的正式登山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多次遭遇的困难也将攀登者的精神气概充分展现。在第一次攀登中,队员们遭遇了不少困难,尤其是在珠穆朗玛峰的大风口地区,强烈的大风将队员们的帐篷吹跑,这时的林杰为了保护觇标,脚腕被绳子拴住,差点被大风吹走,被方五洲解救后才得以脱身,作为测绘队员的强大责任感体现在了林杰身上。 杨光的戏份虽然不多,却为整部影片略显严肃的整体风格带来了一丝欢快,即便他有时会有一些略显幼稚的言语说出,但他依然坚持心中的理想、努力攀登。在整个队伍遭遇大风时,他将自己的睡袋剪下一部分给女队员保暖,结果冻伤自己,不得不截肢。当杨光努力想站起来却发现自己的腿不能动弹,大喊让队员不要扶自己时,那份绝望也着实让人心疼。 众所周知,1960年的成功登顶之所以不被国际登山界承认,就是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作为摄影师的李国梁在此次的登山队伍中可谓身负重任。在第一次登山失败后,李国梁主动请求担当登山队长,在自己遭遇危险时,毅然把摄影机留给队员,放弃自己。这一刻的中国登山人,早已将个人命运抛之脑后,只为让珠穆朗玛峰上早日插上中国国旗。李国梁、杨光和林杰几个戏份并不算多的人物,却给笔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特效方面,《攀登者》也展现出不凡之处,在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众多扣人心弦的动作戏让观众随着人物遭遇而此起彼伏。海拔几千米的严寒气候,漫天飞雪的宏大场景都在影片中有着不错的展现。尤其在正式攀登珠穆朗玛峰前进行的训练中,队员们在珠穆朗玛峰旁的一座山峰远眺珠穆朗玛峰时,珠穆朗玛峰旁的雾气由开始的聚集到散去,将珠穆朗玛峰的雄伟壮阔满满呈现,让登山队员们见到了其庐山真面目,也展现了珠穆朗玛峰的变幻莫测和神秘感,这些镜头的表现都离不开良好特效的处理。 《攀登者》确实在演员表演、特效等方面较为突出,但遗憾的是,导演对于故事的整体把控能力稍逊一筹,尤其是被有些观众所诟病的感情戏过多的问题,有些破坏了影片的整体节奏。但瑕不掩瑜,总体看来,《攀登者》展现出了中国登山队为了国家使命勇于攀登的精神。登山队员在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峰顶出现时,那红色的登山队服和红色国旗显得格外耀眼,也让勇于攀登的攀登者精神熠熠生辉。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