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媒介用户的数字劳动解读
时间:2019-10-13 01:5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摘要:在Web2.0的语境下,新的媒介形态及媒介使用方式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及劳动形态。区别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传统雇佣劳动概念,媒介用户的内容生产及使用行为同样具有生产性,具有巨大的剩余价值创造空间。知乎网作为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平台,号召用户无偿奉献个人的劳动智慧为平台进行内容生产,使得用户的数字劳动成为了互联网资本吸纳剩余价值的新途径。 关键词:数字劳动;媒介资本;知乎网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随着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互联网使用者会越来越多地为企业承担生产劳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将日渐模糊①。随后,达拉斯·斯麦兹在1977年提出了著名的“受众商品论”,指出受众观看电视的过程实际上是为媒介付出注意力劳动的过程,而媒介则将受众作为商品被打包出售给广告商②,由此重新将受众的议题放置到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下进行探讨。 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下,传播媒介是市场体系的核心③。作为“社会性生产工具”和“经济型生产工具”④,媒介承担着意识形态输出和资本扩大增值的双重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媒介用户作为“积极的受众”,在商业意识形态的驱使下自愿从事无偿的生产活动,这些“数字劳动”成为了媒介创造资本的重要生产力,也建构了全新的数字资本价值体系。 一、劳动力和需求的生产:知乎网用户劳动的商品化路径 斯麦兹认为,受众的劳动生产可分为两种:一是劳动力的生产,二是需求的生产。这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在资本的作用下同样具有商品化的特性。对于知乎用户的数字劳动来说,他们一方面用自身的经验和学识进行内容产出,另一方面,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也被媒介平台进行分析挖掘并出售给广告商,用户劳动的商品化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 (一)劳动力的生产:内容的无偿奉献 截至2018年8月底,知乎注册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亿,其用户分布地域广泛、行业众多,从教师、公务员到古脊椎动物研究院、卡丁车车手,各行业大咖纷纷加入知乎社区的问答行列,由此,知乎以深度问答的定位聚集了大量的高学历网民和行业精英。与此同时,知乎的用户协议中有明确规定:“为了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传播,用户将其在知乎上发表的全部内容,授予知乎免费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使用许可,知乎有权将该内容用于知乎各种形态的产品和服务上,包括但不限于网站以及发表的应用或其他互联网产品。”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在知乎社区上积极地奉献着自己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努力传播着新的观点和内容,而这些数字劳动成果全部被媒介资本纳入商品范畴,成为获取剩余价值的来源。实际上,网民信息内容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被异化了的劳动过程。数字资本通过寻找与劳动者之间的“合意”,召唤大量网民自发加入到劳动生产过程之中,这也就昭示了数字劳动商品化的不争事实。 (二)需求的生产:广告投放的精准化 用户对知乎的使用和依赖,形成了巨大的流量,无形之中为企业塑造了品牌效应,吸引着众多的广告商前来投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用户在平台上花费的时间和操作行为都被纳入数据分析的范畴,由此被划分为具有不同标签和需求的群体,被媒介资本打包兜售给广告主。 2016年,知乎成功上线了机构号,邀请各类知名企业和单位进驻。其中,爱驰汽车作为一家智能电动车公司,在知乎上有几百位工程师与用户分享关于汽车、新能源领域的知识,并与用户进行线上的互动和交流。这些科普吸引了大量汽车发烧友的关注,无形中也成为一种软广告,扩大了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此外,通过对用户信息及其使用行为的深度挖掘,知乎在其页面中植入了大量广告,并在广告下方的屏蔽功能中设置了不同选项,包括“产品不感兴趣”“素材质量不高”“虚假广告”等,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喜好,以进行精准推送。这是媒介资本在数字时代产生的隐形剥削形式,即通过榨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使用数据来获得剩余利润。 二、Web2.0用户劳动的特征分析 (一)劳动方式娱乐化 在Web2.0语境下,数字媒介通过刻意渲染用户媒介使用体验的娱乐性和消遣性,试图用数字劳动的消费性遮蔽其生产性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愉悦化、自主化的劳动形式并不能掩盖其核心,知乎网等平台提供的数字技术和社交网络都是用来聚集用户的“免费午餐”,在这种自主、自觉的劳动过程中,生产活动和心理愉悦达到了高度融合。用户看似享受了免费的互联网技术和服务,实则是在意识形态的遮蔽下更深一步地完成了被资本剥削的过程。 (二)劳动时间和空间泛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