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士鑫:短视频+扶贫的传播逻辑与运用启示(2)
时间:2019-10-13 06:5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短视频这些特点,符合当前媒体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等发展趋势,也很适于乡村扶贫。比如,生产门槛低,方便多数偏僻、闭塞的贫困乡村打开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展示家乡美景与山村特产;信息接收易,便于文化程度不高的贫困人口接受信息、开阔视野;内容接地气,使短视频平台有了让贫困人口接受教育、促销产品等多种可能性等等。正因为这些特性,一些短视频平台在乡村扶贫工作中,正在成为“新锐力量”。 实践:短视频用于扶贫的长项与短板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阿土列尔村,曾因央视新闻频道《“悬崖村”扶贫纪事》的报道,给人深刻印象。报道播出两年后,这个坐落悬崖之上的小村落,位置没变,人还是那些人,但却因村民学会了利用短视频推销当地土特产品和吸引人们来旅游,成功脱贫,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图片来自互联网) 类似“悬崖村”这样,利用短视频致富的事例,在短视频平台上并不鲜见。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少短视频平台已开始从内容生产、分发、变现等多个环节,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支持,助力扶贫,形成“短视频+扶贫”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指贫困地区的用户,通过在短视频平台开立账号,拍摄上传家乡原生或加工的土特产品、自然风光或人文景点、独特的生产生活场景等,利用短视频平台给予的流量倾斜、电商导入等支持,让更多人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地人们的生存发展状况与风土人情,产生贴近感,继而通过平台购买当地产品或带动当地旅游等。 目前开展“短视频+扶贫”项目的短视频平台,主要包括快手、抖音和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快手由于定位普通用户的生活分享,深耕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对农村扶贫需求更为敏感,较早启动了“短视频+扶贫”行动。2018年快手推出幸福乡村战略,包括幸福乡村带头人、幸福乡村家乡好货、文旅非遗三个部分,重点是发掘有能力、有意愿的乡村快手用户,为他们提供产业、品牌、商业、管理等多方面资源和培训,把他们变成“乡村带头人”,帮助他们培育当地特色产品。同时,快手还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通过“家乡好货”计划促进销售。比如组织爱心快手达人参与直播销售国家级贫困县云南永胜县的软籽石榴,创造了一小时卖出6744斤的纪录。据快手官方统计,2018年有1600万人通过快手获得收入,其中340万来自国家贫困县地区。抖音侧重音乐短视频,因此其“短视频+扶贫”项目“山里DOU(抖)是好风光”重点扶助文旅项目,通过流量倾斜、人才培训、产品扶持、站内认证等举措,帮助贫困县打造旅游名片。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尽管各短视频平台推出的项目名称不一、各有侧重,主要途径不外乎信息扶贫、电商扶贫、文旅扶贫,核心是利用短视频便捷、亲民等特点,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打通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与发达地区的阻隔。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多数是因为地处偏远,与外隔绝,而促进贫困地区与外界近似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正是短视频传递信息的长项。这种扶贫与以往送钱送物的输血式扶贫不同,贫困地区的人们不是以卖苦博取同情,而是以展示美景、美食等能满足消费者对自然风光与产品需求的方式,带有浓重自豪感与幸福感来呈现的,从而可以实现“体面的变现”,维护了自身的尊严,也给有需求的用户带来满足与快乐,是全媒体时代的新型“造血式扶贫”。 当然“短视频+扶贫”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仍存在一定的短板与不足。一是确保变现的辅助措施有待完善。目前贫困地区人们在短视频平台的变现方式主要有3种,包括个人电商变现、直播打赏变现、景点爆红吸引人们去游览变现。占比最大又最直接的变现方式,还是个人电商。但短视频平台暂时还不具备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那样成熟的对产品品质与物流等的便利与保障,消费者也没有形成在短视频平台购物的习惯与信心。二是短视频的创作同质化模式化问题有待改进。短视频生产门槛低,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专业性与创新表达。但由于多数个人短视频用户缺乏对信息传播规律的把握,因此许多人制作的短视频大同小异,同一个人拍摄的不同短视频也区别不大,加上短视频平台多采用无限推荐模式,消费者短时间内被迫看到大量相似度很高的短视频,易产生审美疲劳,影响短视频信息传播效果。三是短视频呈现的扶贫内容有待丰富。销售特产、展示美景等,都只是“短视频+扶贫”内容的一部分,短视频通过信息传播助力扶贫实际上包含许多方面,还有待充分挖掘、不断拓展。 启示:“短视频+扶贫”拓展途径及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