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地方新闻 >

“被副县长耽误的销售员”如何“点梨成金”(3)

  在老一辈的记忆中,计划经济时代,也有属于砀山梨的高光时刻。砀山县园艺场生产技术科副科长郭永涛回忆,那时候砀山的梨多发往上海等地,一列火车好几十节车厢,忙的时候,五六十辆满载着梨的大货车不分昼夜地“上站”,也就是“运入火车站”。

  只是,后来因果树退化,曾家喻户晓的砀山梨渐渐表现出肉粗、核大、有渣,渐渐被市场抛弃。尤其致命的是,2000年左右,原本出口东南亚的砀山梨因一时用药不慎等问题,遭遇出口“绿色壁垒”。加之水果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曾经让上海人熟悉的“工薪水果砀山梨”,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

  另一个摆在砀山梨面前的难题是品牌问题。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化大潮,砀山酥梨的种苗被销往全国多地,现在,砀山酥梨从区域产品蜕变成为一种梨的品种,“很多人买到的砀山酥梨,并不一定就是产在砀山”。

  如何建立新的区域公用品牌,重新唤起消费者对砀山梨的认可?最近,砀山已与浙江一家公司共同开展果业区域公用品牌的策划,如打造崭新的“砀山梨”品牌,包括形象标识、口号等,“以前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品牌力太弱”。而“区域公用品牌是个体系”,其中品质是基础,只有品牌成功塑造,才能提升砀山果品的整体价格。比如在农药使用方面,即使有些药按照国家标准可使用,但是在砀山被明令禁止,因为砀山不少果品最终出口。此外,现在,砀山有些有机果园的梨产量在2000千克左右,其中还有些获得了中欧有机双认证,虽然产量不算高,但其价值却远超一般的梨。

  朱明春对于拉长梨的供货期颇为期待,他思考打造砀山梨体系,包括7、8月份的“翠玉”“皇冠”等早熟梨,中秋前后开始上市的“酥梨”等,并且形成统一品牌——“砀山梨”,这样才不负这一方好水、好土、好气候。

  但是果农会配合吗?从与果农的接触中,朱明春深刻感受到“一家一两亩梨园”造成的“主体多、规模小和生产散”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也正让果农自身承受着心痛的损失,比如“抢卖”。“果农对于当年是丰收还是歉收,都有着自己的判断。”朱明春明白果农的想法,俗话说,“丰产不一定丰收”,当果农认为是丰收年时,价格自然会低,因此会将鲜果尽早卖掉,而中秋前后成熟的酥梨才是品质最好的,结果进入市场的酥梨里很多是“不成熟”。此外,由于果农通常不分拣,客商自然会按照品质较差的梨定价,果农难获较好收益。

  可喜的是,电商渠道的铺开,让越来越多的果农有了一份少见的“定力”,开始对当季的梨进行分级分拣,比如王小辉将最好的梨子挑选出来做成精品销售,2.5千克价格为88元,价格虽然高昂,但每天仍可销售一两百份。而且,砀山有些乡镇,还在积极探索现代化种植,用上了好肥、好生物药,并设置休药期。

  这一转变让朱明春尤为高兴。他看到,果农正在“依靠好品质卖好价钱”,而非追求忽视品质的产量提升和“抢卖”等做法,“良性循环正在取代恶性循环”。

  搭上电商等快车的砀山梨等水果,也让郭永涛想起了过去。上世纪80年代,他的工作单位曾生产过一种梨做的果酒,当年他的月工资只有不足20元,但这款梨酒能卖到三四元的高价,不过,由于销路一般,到上世纪90年代,这款梨酒便销声匿迹。最近,他又在长三角其他地区看到了用梨做的白兰地,品质好的售价600元。

  和记者约好采访的当天,朱明春还约了两个当地干部讨论砀山的“村播计划”,该计划是为做电商的新农人培训,以宣传自身的产品。现在,直播资质、能力和流量,都成为“村播”发展的门槛所在,前期大投入,显然不适合一般果农,县里正引导龙头企业试水,以起到示范作用。

  在砀山挂职两年,朱明春即将回到原单位工作。有人说,朱明春已经不是两年前的朱明春,而砀山也不再是两年前的砀山。9月9日,在砀山采梨节上,砀山县委书记进行了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广,县长做起特色农产品的代言人。而在10月11日至13日的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有16位市长亲自上台,当起了推销员,为本市特色农产品“吆喝”。(记者 任俊锰)

+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