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社交媒体的负面评价及对策研究(2)

从人际关系的质量上考虑,社交媒体上的人际关系和线下的人际关系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即线上的人际关系和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是有差异的,是变质的关系,其分量只不过是真实人际关系的一半,[5]用户在管理社交媒体上形成的大量的人际关系时,由于感知到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会更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社交媒体疲劳感可以定义为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由于技术与社交原因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和身体疲劳。这样的社交媒体疲劳感的产生是根据用户个人的性格特点、对媒体的认知及依赖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的。一般认为,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越长,媒体依赖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社交媒体疲劳感。[6]

二、社交媒体隐私侵犯

法学中把隐私定义为“自己独处的权利”,[7]特别是从“空间”的侧面上来讲,主要指保障个体与社会或是他人保持一定距离的权利。但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经常处于相互连接的状态。人们通过如移动电话等终端“时时连接的工具”(always/always-on-you)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相互连接的状态,雪莉·特克尔(2008)把这样的现象称之为“捆绑的自我”(tethered self)。[8]

社交媒体以智能手机为平台,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用户时时刻刻相互连接,随时随地相互接触,捆绑的自我现象更为突出。由此产生了隐私侵害等负面问题。无论是上班时间、上课时间还是休息时间,社交媒体可以随时侵入我们的生活。Deresiewicz指出通信技术不仅剥夺了我们的隐私与注意力集中能力,还夺走了我们的独处能力。[9]

在大数据信息背景下,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行为都会留下相应的数据记录。Koops将这些数据记录分为两类,一种是由用户个人留下“数据脚印”(digital footprint);另一种是由他人建立的关于用户的“数据影子”(digital shadows)。[10]用户一旦将信息上传到网络空间,就失去了对信息的传播控制权。即使用户个人删除该信息,但是无法知道有多少用户对此信息进行了转载、保存和再次传播。另外,媒体会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的个人行为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用户的喜好偏向,对其进行信息推送和广告投放,甚至以盈利为目的将用户数据销售给第三方机构,诸如此类的用户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数不胜数。个人隐私侵害、隐私泄露等方面的问题给用户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三、社会评价顾虑

由于社交媒体是用户间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状形态关系,可以让信息瞬时交换及共享,因此,对于social media一词中的social解释为“社会”不如称之为“关系”更贴切、形象。在形成和维持社交关系的过程中,一个影响社会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性评价。社会性评价是影响在社会性交换情况下人际关系程度的重要因素,人们喜欢和可以信赖的人交往,主要依靠周围人的评价选择可以信赖的人,远离背叛或是有欺骗行为的人。[11]评价好的人在形成社会关系时其好感或是信任度会有所增加,他人会与之积极地形成社会关系。而且,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传达自己的优点,展现自己价值的核心要素。所以,在形成和维持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人们很自然地会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心理学研究领域将个体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正在或是预期他人会负面评价自己的担忧和恐惧定义为负面评价恐惧(fear of evaluation,FNE),主要指个体对他人给出的负面评价感到的苦恼或担忧。[12]有负面评价恐惧倾向的个体会更在意他人给出的负面评价,更担忧他人可能给出的负面评价,更注重给他人留下好印象。[13]

作为普及度和使用率较高的社交型媒体,特别是强连接的关系型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主要工具,占据了人们生活的较大比例。因此,用户在所属的社区网络中受到怎样的评价对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社交媒体具有较强的实时扩散信息的功能,所以管理好社交媒体个人评价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四、社交媒体疏离感

疏离(alienation)主要是强调社会成员主观上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指个体心理上的孤独感、疏远感、冷漠感、无意义感等消极的负面情感。不同的学者对此给出了指代不同的现象与意义的概念。关于疏离这个词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构造的观点、心理学观点和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构造的观点是从疏离的客观性与构造的特性来观察的;心理学观点是与社会或经济结构无关,从个人独立的心理状态考虑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则是从社会的结构性条件及对个人自身所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所感知到的主观的经验来分析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