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负面评价及对策研究(3)
时间:2019-10-31 15:2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在本研究中考虑到社交媒体的关系指向型特性,在关于疏离的三个特性中,主要从个人在社会关系中主观感知到的社会心理学观点为依据进行分析。社会心理学者Seeman认为疏离感包括五个要素,即无力、无意义、无规范、孤立和自我疏离。[14]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经常会在意和他人的关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确认自身的存在,为维持这样的关系不断努力。如果这样的努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反馈,人们就会感到如无意义、无力感、孤立感等疏离感。 社交媒体疏离感是指个人在所属的社交网络中,没能很好地融入其中,从朋友关系中感觉到距离感或是无力感,在自身所属的人际网络中感知到的距离感不断增加的一种状态。马斯洛指出随着通信技术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人们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欲望,与他人分享友谊的欲望,在自身所属集体中获得所属感与纽带感等心理欲望在不断增加。[15]因此,社交媒体用户更期待与建立了人际关系的朋友可以有更多的互动,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系。但是如果情况相反,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关心比期待值小的话,就会很容易感觉到剥夺感与疏离感。 社交媒体可以使人们增进相互的连接,是形成与维持社会关系时很实用的媒体。但是,如果在与他人建立的关系或是所属集团中对所属感、归属感及亲密感的预期没能得到满足的话,用户很容易产生被剥夺感和疏离感。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手机媒体的使用程度与疏离感有直接的影响,手机依赖会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16]在笔者(2014)的研究中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对社交媒体疏离感有直接的影响,即社交媒体使用依赖性高的话,社交媒体疏离感也相对较高,并且社交媒体疏离感对社交媒体的持续使用意向有直接的影响。 五、社交媒体负面评价对策与建议 针对用户对社交媒体的负面评价,笔者认为可以从媒介素养知识推广普及、用户自身媒介使用时间和方式的控制以及媒体单位在服务和系统的研发等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第一,提升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比重,普及媒介素养知识。媒介素养是一种文化的养成,对于媒介素养提升的问题应该首先从高校的课程建设开始。高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也是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因此,高校应注重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建设,普及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以正确的方式合理地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使用媒介,增强大学生的媒介意识和新媒体的使用能力,从而由点及面地辐射至更广泛的媒体受众。 第二,提高用户个人的媒介素养,以正确的方式使用媒介。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用户应当加强媒介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适当了解媒介属性,掌握相关的媒介知识,提高媒介素养能力。媒介环境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存在,人类个体在媒介环境中的各类活动要符合与外部环境的共同准则,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即用户要在追求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17]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不仅是媒介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即产消者。因此,用户在追求媒介使用和信息传播主导权的同时,也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网络传播秩序,维护网络空间环境,有意识地主动抵制低俗色情信息传播。另外,以正确的方式使用社交媒体,自觉地控制媒介的使用时间,做到不过分依赖社交媒体,合理安排线上和线下的社交活动。适当加强线下社会生活比重,是减少社交媒体负面评价和影响的有效手段。因此,用户应有意识地控制媒介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方式。 第三,媒体单位应加强用户研究,提升媒体服务和系统升级。媒体单位应该加大对用户的关注与研究,不仅只注重经济层面的效益,还要注重社会层面的影响与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重视用户在媒体使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各媒体单位特别是新媒体单位应该加大对用户媒介使用行为和心理的研究,认识到媒介对用户和社会的影响,承担起媒体单位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地提升媒介服务和系统升级。具体到社交媒体,应该认识到媒介功能上存在的不足,不断地加大对用户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研发和系统升级,减少用户对使用媒介带来的负面担忧,降低用户媒介使用风险。 [本文为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用户对社交媒体的负面评价及成因研究”(项目编号:2017BXW01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Kyongdal Kim,HyunJoo Kim & Young Bae. Exploring the Concept and Determinants of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 Fatigue[J]. Information and Social,2013(26),102-12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