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谍战深海之惊蛰》为谍战题材创作打造新范例

这些年来,谍战剧佳作迭出,一个剧出来万人空巷,以为空前绝后、难以超越,没想到后来者不断继续突破。这不,《谍战深海之惊蛰》一出,又被观众热议。

22日首播当晚,《谍战深海之惊蛰》以破1.5%的收视率收视第一。开播以来,凭借紧凑、精彩的剧情,《谍战深海之惊蛰》收视率频传捷报,29日,CSM59城收视率破2,同时段排名遥遥领先,且全国网收视连续夺得卫视第一。与此同时,网络话题热议度持续高涨,好评度攀升。

《谍战深海之惊蛰》的热播热议,究其根本,其三个特点值得思考:

创作明暗点交织

个人认为,所有的主旋律人物创作(包括先进典型报道),其实应该先思考人物的暗点。因为“找亮点容易,找暗点难”。没有暗点,画面一片高光,人物不够立体;暗点多了,阴影面积太大,又容易误造出反面效果。所以,找亮点不是本事,找到衬托英雄恰到好处的暗点才是高手,而《谍战深海之惊蛰》便是上乘之作。陈山作为一个街头小人物的出场——首先呈现了人物的暗点。接下来角色的出生入死,就是传播的“小逆模式”了:即在舆论的传播谱系里,次主流舆论(“小逆模式”)在价值观上是主流,在表现方式或性格语言等方面有小小的叛逆,就成为最容易传播的类型。这也极大地契合了主要人物陈山的性格特征。

剧情设计旗鼓相当

在以往的谍战剧中,可能是普遍意义上的创作者太爱英雄了,恨不得把英雄角色塑造成无所不能。但没有想到,物极必反,敌人一旦被描写得不堪一击,英雄就被贬值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所以,英雄的对立面必须塑造成沧海横流中的典型代表。《谍战深海之惊蛰》也践行了这一点,在戏剧冲突与角色冲突上,没有矮化敌人,通过描写对手的强大,让英雄不再是百战百胜的“云端人物”,而是在一次次考研和战斗中成长和强大起来,无形中拉近了观众和剧中人物的距离。

谍战剧中的英雄要与敌人斗智斗勇,不仅拼智商、拼情商,而且过五关斩六将,不断增加难度系数。这样的过关设计,如果敌人全是傻弱软,剧情根本无法展开与推进。所以我们在《潜伏》里看到李涯、吴站长、陆桥山,在《麻雀》里看到毕忠良,在《谍战深海之惊蛰》里看到荒木惟、周海潮。这些横流中看似了不得的敌人,恰恰衬托出余则成、陈深、陈山等英雄的不得了。

谍战剧的传播模式很像世界杯——每一集都像一场精彩纷呈的赛事,不能出线,否则就会出局,而且是死局。这也是谍战剧令人欲罢不能的另一个原因。

人物性格形象的立体化塑造

《惊蛰》这部电视剧还有两个特别有震撼力的要素:一个是英雄性格,一个是英雄形象。

所有的英雄,都具备一种“走在人流反向”的性格,这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这种性格,最动人的不是气概,而是选择。在生死关头,英雄一定选择走在死亡概率最大的方向;在舒适区与危险区,英雄一定选择站在最不利于自己的位置;在自己与别人的幸福之间,英雄选择的一定是把幸福让给别人。就像陈山为了妹妹的性命安危,不顾自身卷入地下战争、被迫成为日本间谍;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处于三重身份、高压紧张形势下的他,视死如归同各种敌对势力作斗争;在个人命运与家国大义面前,战胜回归平静的贪图安逸之心,毅然决然选择加入抗战阵营。

谍战剧在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塑造中,特别得天独厚。它不像一般的电视剧,敌人不是在英雄的对面,而是出现在英雄的周围。正是这样的对比,谍战剧的英雄特别容易形成 “单车理论”传播现象。所谓“单车理论”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个发言人说,昨天我们枪杀了3000个伊拉克人与一个骑单车的人,舆论的热点一定是追向那个“骑单车的人”。文学中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合唱团里的领唱、乐队的指挥、阅兵方阵里的领队,都出现这种“骑单车人”的传播现象。四处皆敌人的谍战剧英雄,就属于这种骑单车的人。

绝大部分谍战剧,都是英雄主动自愿打入敌人内部,但在《惊蛰》里,陈山却是被动卷入“千万人”之中,这就为情节的曲折与人物的变化埋下了值得期待的伏笔。最初,陈山因为酷似军统特工肖正国而被日本特务荒木惟看中,荒木惟用陈山的妹妹陈夏威胁,陈山为了解救妹妹被迫成为日谍。这时陈山所展现的还是普通人面对亲情会做的选择。随着剧情推进,陈山逐渐成长,他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也慢慢觉醒。这时的陈山不再甘当日谍,而是逐渐坚定信仰并找机会“反扑”,在面对荒木惟要求毒害飞虎队队员的时候,陈山经过挣扎,最终依靠自己的智慧,在保全自己的同时,保护了飞虎队队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