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提炼中国故事热情讴歌伟大时代(2)
时间:2019-11-28 19:3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寻找最鲜活生动的故事。在记者走下去,进行实地采访的过程中,编辑要与记者密切联动,发挥报道合力,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新闻故事。 选题初定,万里长征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工作作风和基本功。编辑和记者都应明确,报道写得好不好,与我们能不能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很有关系。记者带着题目,奔赴祖国各地,挖掘一线最鲜活的百姓故事。他们走进生产建设火热的一线,深入城市农村的千家万户,历尽艰辛,爬沟过坎、翻山越岭,跋涉在祖国的边疆、高原、深山……记者迈开腿,编辑们也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等着记者传回稿件。一名合格的编辑,要时刻关注记者,加强和记者的沟通,做记者背后的智囊,给记者出点子、想办法、做后援。 比如,《“野猪佬”的猪年小康生活》这篇稿件,当时,记者下到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杨村甸乡黄茶园村,采访以擅长养猪而远近闻名的村民尹帮华,想讲讲农村开展养殖和农家乐致富的乡村振兴题材的故事。稿件发到编辑部,编辑觉得还没有挖掘到亮点,内容流于平淡,就和记者打电话沟通,指导记者跳出养殖脱贫的采访思路,进一步挖掘主人公身上的特质。经过很长时间的探讨,记者找到了新闻点,着重写尹帮华在养野猪的过程中怎样克服困难,后来成了村里的“能人”,又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致富。稿件立意更高,内容更丰富,更吸引人。 再比如《春节习俗有“三变”》一稿,随着时代变迁更迭,人们过春节的习俗悄然发生变化。记者在江苏省淮安、盐城等地采访,将见闻汇报给编辑。编辑结合自己所见所思所想,和记者一起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细节中找规律,最终确定从细微处观察社会变迁的角度,选取了买年货、文化过年、情感联结三个切口,以生活化的视角,展现时代进步的主题。 提炼精彩故事,关键在于用心,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于纷繁中抓住和传播新闻报道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这需要编辑有一双善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火眼金睛”,具备清醒、清晰的新闻头脑。 首先是提高发现力,要善于发现好故事。在这次“新春走基层”报道中,我所在的编辑片共播发稿件近200篇。但实际上,随着报道不断推进,记者的来稿热情很高,除了提前策划的稿件,每天还有大量自发来稿,少则七八篇,多则十余篇。面对潮水般的来稿,首先考验的是编辑的“眼力”。 “新春走基层”稿件主题相对集中,主要包括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改善民生、春运、一线劳动者故事等,一些报道重复性很高,新闻点提炼不准,新闻性不强,缺乏细节。 编辑们知道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十分辛苦,从尊重记者劳动的角度对待来稿,坚持两个处理方向:一是坚持受众导向,坚持多出精品佳作的原则,选取真正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的稿件;二是对需要较大改进的稿件,马上与记者沟通,挖掘新的报道角度和内容。 比如,《小岗“春晚”:新花鼓“敲来”好生活》一稿,记者来稿时,前半部分围绕小岗村的新年联欢会写了小岗村的变化,后半部分写的是安徽省文化活动发展的整体情况。编辑通过和记者电话沟通,了解到小岗村不仅有新年联欢会,还在筹划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于是,让记者将报道重心放在小岗村自身,补充采访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容,让主题更集中、表达更完整。 雕琢文字,讲述奋斗故事 讲好精彩故事,要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能与人民群众产生情感共振的表达方式。编辑要发挥自己的脑力、笔力,精心打磨稿件,在标题制作、段落行文、语言表达、防堵差错等方面狠下工夫,提升稿件质量和可读性,把握好报道的时度效。 讲好故事,考验的是编辑是否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的原则性和科学分析能力、较强的新闻采编业务素养。对待每一篇稿件,都必须用心,要沉下心来,逐字、逐句、逐段、逐标点地精雕细琢,力求把每一篇稿件都做成精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