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治理观初探(3)
时间:2019-11-28 21:3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在网络空间中建设良好舆论生态,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多样性原则,坚持正确方向的同时,允许在网络空间中存在多种声音,具有“无害的多样性”的生态是充满生机的;二是平等性原则,对于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不同声音乃至错误意见,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沟通,或是以实名身份进行认真对话,切忌生硬地“打板子”“抓辫子”;三是积极性原则,坚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网络舆论生态建设,避免在网络空间“不屑说”“不会说”的问题,避免在纷繁舆论中的“不作为”“乱作为”。 在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要理解好“正面宣传”的内涵。我们强调“正面宣传为主”,不是为了某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机构、某个组织的小利益,而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大利益。新闻舆论工作的力量,来自于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不能够简单地把正面宣传理解为只能报好的东西,应该打开思路——所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报道,都应该视为正面宣传。或者说,只要发挥正面力量的报道,都是正面宣传。正面力量跟正面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效果维度,一个是内容维度。积极的舆论监督、建设性的批评报道,都属于正面的力量。 建设好网络空间的舆论生态,就会逐渐形成自我净化、发展机制,理性、积极的声音就会成为主导力量。事实上,从作为社交平台的网络空间看,这种自我净化、发展机制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普遍,在朋友圈中传播消极、虚假信息的人逐渐会被大家屏蔽,这种状态是网络舆论治理的最佳目标。 网络舆论治理的青年观 青年人对互联网有着天然的接近性,自称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把其他中老年人称为网络空间的“移民”,尽管有夸大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空间的青年属性。这从作为娱乐平台的网络空间看更加突出,不论是各种直播平台还是短视频平台,之所以能够流行,都是以青年人的使用、推崇为主要动力。 网络空间的活跃主体是青年人,网络舆论的建设主体也理应是青年人。网络语言、网络传播习惯不是由外而内、由上而下形成的,而是网络用户自发地、自下而上地形成的,要掌握这些语言与习惯,需要长时间亲近网络、使用网络,培养母语般的网络意识与行为。 在网络舆论治理中发挥青年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培养青年意识,在网络空间建设中主动与青年人沟通,掌握青年人的习性与需求,特别是掌握以轻松心态、娱乐姿态进行真诚沟通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信任青年力量,充分发挥青年人在网络舆论治理中的生力军作用,放手让青年人负责,创造条件和资源帮助青年人实现自己的网络蓝图。清华大学的许多新闻类微信公号,既具有正确的导向,又具有强大的传播力,经常获得10万+的点击量,而这些公号的负责人基本都是“90后”乃至“95后”,撰写文章的也同样是青年人。对于网络舆论治理来说,既要在具体网络舆论内容上着力,更要在培养、使用能够治理网络舆论的青年人上用力,后者会产生更具基础性、持续性的作用。 作为全新的舆论场,网络空间的舆论治理是一个崭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创新观念。这些新观念是基于网络空间的存在实质和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提出的,对于网络舆论治理来说,也是带有根本性的观念变革。从实践中看,技术应用与法治思维在网络舆论治理中的运用都取决于观念变革。新观念带来新行为,新行为带来新力量。如此,网络空间会越来越清朗,互联网也会越来越成为中国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研究”(17AXW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2月)》, W020190228474508417254.pdf,文中引用的中国网络使用情况数据均出自此报告。 ②汤姆·斯丹迪奇著、林华译:《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349页。 ③胡钰:《新闻理论经典著作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1~243页。 ④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