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2)

  去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别跌里山口巡逻时,我们先要坐两个多小时汽车到达巡逻点,再去海拔4264米的中国吉尔吉斯斯坦3号界碑处。一路酷寒,刚开始我还能跟上,不久就掉队了。这是一条几乎在直上直下的山体上开凿出来的盘山沙石路,险峻超过想象。巡边官兵艾合买提·买买提说他在这里执勤巡逻过50多次,每次走这种遍布浮石、积雪的路,都需要特别小心。当我们终于接近3号界碑时,巡逻官兵的脚印很快就被雪覆盖了,这群军人就这样不惧艰苦地坚守着。

  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作为,但他们的默默付出却深深地感动着我。在采访中有时严重感冒、高烧不退,我仍满怀激情地跋涉、写作。我要发掘、放大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感染、激励更多人。

  记者:您每年参与“新春走基层”,报道怎样才能跳出窠臼,写出新意来?

  王瑟:从大的方向上看,的确有很多同质化内容,但是深入采访后会发现,感人的事迹各不相同,报道的方式也就各不相同。绿皮车保温员是专门为绿皮车夜间进库后保证车厢温暖的工种。得到新闻线索后,我跟踪采访了一个晚上,把他们的敬业精神写了出来,感动了不少读者!

  78岁的柴妈妈老伴是乌鲁木齐铁路局第一代列车员,4个儿女都是列车员。因此,柴妈妈家50年没有吃过一顿团圆饭。2015年春节前,4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值勤,其余都能回家团聚。得知消息的我准备去采访,却被告知采访对象因为过度高兴突然病倒。听到这个消息,我赶紧赶到柴妈妈家,记录下病中的柴妈妈走出卧室与孩子们吃这顿难得的团圆饭的感人场景,写成报道《期盼50年的团圆饭》,感动了很多人。

  这种发现每年都有,吸引着我不断去发掘。

  非凡眼力推典型 善抓活鱼引共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缺新闻和典型,缺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在生活中保持高度好奇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几年大部分获得“道德模范奖”的人都与我有关。采访最考验眼力,我会仔细观察,全方位思考。

  记者:您发现并挖掘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典型人物与事迹,如30多年坚持播放广播的新疆奇台县西北湾镇农民汪克忠、石河子大学3位模范教师、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村党支部书记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全国道德模范阿不力孜·买买提尼亚孜等。怎么做到的?

  王瑟:这些人物典型都是我在深入基层中偶然发现的。比如,几年前,我从乌鲁木齐去奇台县采访路上,有人问陪同我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那个老告状的老头还在不在?”部长说:“还在,老找我,有些烦。”我问为什么?原来是老人多年为放广播需要维修费奔走。我觉得有故事,便决定去他家看看。

  汪克忠说的方言不易听懂,我决定住在他家深度了解。晚上,发现他家人住的房间都黑乎乎的。进去一拉灯绳,灯亮了。我刚想问为何不开灯时,他老婆过来一拉把灯关了。说她家因为放广播欠了两万多块钱电费,能省点省点,平时家里用的是蜡烛。一位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坚持放了30多年广播,让党的声音牢牢占领主阵地,这样的典型打动了我。稿件刊登后时任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作长段批示,汪克忠被树为了全国广电系统的典型。

  全国宣传系统的重大典型米吉提·巴克是在一次会议上捕捉到的。当时新疆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表彰了一批获奖单位,和田地委宣传部成为全国基层理论宣传先进单位之一。这是为何?于是我找和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米吉提·巴克聊,一聊发现他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和田到乌鲁木齐,2000公里的路程,我来回跑了4趟,20多天时间,采访他身边人,跟他一起去乡下宣讲,把他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的一幕幕记录了下来,前后共刊发了14篇稿件。

  刚认识阿不力孜·买买提尼亚孜时,大家都认为他只是个从火场和车祸现场救人的“傻子”,自己被烧伤多次,成了残疾人,仍然还去火场和车祸现场。我得知他的事迹后,与他深入交流,发现他并不“傻”,他是一个把雷锋当成自己人生目标追求的高尚的人,所以最后我写他时用的标题就是《追着雷锋跑的人》,2015年他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新疆不缺新闻,不缺典型,关键是缺一双会发现、能发现的眼睛。记者不能虚构或拔高采访对象的事迹,但可以提炼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典型事迹,怎么放大,如何塑造,这考验记者的脑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