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3)

  记者:不到10年间,您从石河子大学发现3位全国教书育人的楷模——孟二冬、代江生、曹连莆,被誉为“三部曲”。为何能在同一所大学发现3个全国重大典型?

  王瑟:孟二冬、代江生、曹连莆3位老师能被树为全国重大典型,是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令人动容。推孟二冬教授时,正面临全国高校扩招、本科生教学质量急剧下降的情况。孟教授在嗓子都说不出话来的情况下坚持上完最后一节课,一出教室便被紧急送进医院。他是一个认认真真为高校教学做出贡献的典型代表。

  代江生是畜牧系的一个育种专家。有一次我去石河子大学采访,他跑到我房间反映问题,说一年中有6到8个月的时间是在给牛和羊配种,做品种改良,没核心期刊的论文,几年评不上高级职称。我深入了解后,发现他正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服务社会的典型代表,于是从这个角度着力报道他。

  作为小麦育种专家的曹连莆,为了找准他的特点,我年年去石河子大学找他聊天。有一次,我们正聊着,进来一位中年妇女,我问她是谁?他说这是刚从国外回来的一个博士,尽管读博士期间孩子爱人都陪她一起到了国外,当地有单位要她,但她还是回来了。我突然联想到“孔雀东南飞”现象,都说西部高校留不住人才,曹老师身边却恰恰相反。

  从这3个典型的采写实践,我领悟到当脚力到达后,脑力和眼力必须跟上来,要学会精辟分析、准确判断,才能找出典型人物身上的典型意义来。

  记者:记者要想具备独到眼力,就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

  王瑟:是的,我在生活中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处处留心哪些可以成为报道的题材。去年底去和田采访,在一家餐厅吃饭时发现墙上写有“墙上便饭”,还贴了很多小标签。细看,这是帮助人吃饱饭的公益活动,由一个大学老师发起,让有爱心的人方便伸出援手,接受帮助的人能体面被助。我看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于是就采访写成稿子发表。处处留心皆新闻啊。

  采访最考验眼力。采访中,我往往会很细致地观察,进行全方位思考。

  看人和事,不能仅看表面,要看内在。这需要眼力的“毒辣”。这种“毒辣”需要长期思考与实践才能形成。现在许多记者采访前不做案头准备工作,到现场不知怎么提问,不知道什么是新闻点。案头准备工作看似无用,其实用处很大。这么多年来,做好充足的案头准备是我的重要工作。

  增强脑力勤积累,独到见解服人心

  ——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不是单向掘取,而是信息互给。只有与采访对象互动起来,双方才有深入对话的基础,关系才可以维系很久。

  记者:最近,您的专著《拂去尘沙——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历史印迹》一书颇受关注,有“专业人士看了不失专业性,普通读者看了不失可读性”的评价。考古报道是一件枯燥且辛苦的活儿,您却以苦为乐,对考古为何有如此浓的兴趣?

  王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有些人不认可,我就想通过有说服力的报道来证明。涉足考古报道后,喜欢上了考古。记得多年前,一位前辈建议我说,要向一个方向钻研,成为专家型记者。我记住了,并加以实践。我看完了厚厚4大本《和田史志》。作为驻站记者,我有必要了解驻站地的历史状况、文化传承、发展现状,以便采访的时候,能很快把局面打开。

  记者:做专家型记者,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有对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后的深厚积累,更要有质疑精神,使真相在记者冷静客观地层层剥茧下呈现出来。

  王瑟: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不是单向度地掘取,而是彼此对等的信息互给。对于他们所说,不盲目相信。比如,在考古报道中,我就尽可能做到与专家们共同探讨,甚至与他们形成互补。如在《拂去尘沙》一书中,我写汉代疏勒城耿恭和疏勒保卫战的一些细节,是从《汉书》里找来补充的。我还讲到了历代文人对耿恭的颂扬,这些都让我增加了与考古专家对话的资本。因为只有与采访对象相互补充,不断完善,双方才有深入对话的基础,双方关系才可以维系很久。

  这次采访《壮美70年 奋进新时代》的稿件,给我的关于石河子大学的报道方向是“教育移民闯出一条新路来”。我觉得这是10年前石河子大学的特色,现在有了新变化。于是我把重心落在该校70年来一直没有忘记办学初衷这一主题上,抓住老中青三代人心里都装着“为谁办学、办什么样的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股内心的“一团火”来写。对八师石河子市的报道,给我们定的主题是“从戈壁荒漠到宜居城市”。深入采访后发现,该市不仅宜居,更让市民感到“幸福”。所以,我在报道时,紧紧抓住“幸福”两字,写出了与别人不同的报道,受到好评。

  激情笔力“快刀手” 胸有成竹琢精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