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四十六年,从盐碱地到米粮川(3)

  更严峻的问题随之出现。放眼整个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短缺、耕地流失、环境退化等诸多问题。而中国,因人口众多,资源消耗大,让国内外学者不约而同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谁为中国人造饭碗?”的疑问。

  审慎思考后,农大老师们带着曲周进入改土治碱之后的第二个阶段——农业综合治理发展。

  怎么干?科学生产!

  一方面,提高土壤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农牧结合、养殖结合,科学发展。

  知易行难。个中艰辛,让人难以想象。

  一些老师积劳成疾。一些老师关心农业生产、关心百姓生活、关心同事学生,却唯独忘了自己、忘了家庭。

  曲周实验站第六任站长郝晋珉回忆:

  辛德惠老师家在北京,孩子年幼,但一年当中,他有300多天待在曲周。离京前,他把女儿托付给邻居,说了句“麻烦您照顾一下”,就背起包走了。直到孩子生病,远在云南的爱人来信责问,他才想起来回京看看。

  做油料研究的詹英贤老师,到曲周做杂交芝麻研究时,已年逾七十。每天在地里一待就是8个小时。10天、20天之后,整张脸,除了皱纹的褶皱深处仍是皮肤的原色,其他地方都已黑得不成样子。一次回京途中,詹英贤遭遇车祸,人救了回来,腿却留下了一辈子的残疾。

  ……

  “46年来,究竟有多少农大人投身在曲周,心甘情愿奉献在广袤的农村大地?”

  面对我们的提问,郝晋珉沉默许久——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过。我只知道,我的老师、老师的老师在这儿,我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也在这儿。”

  调研手记之四

  走,到农民身边去

  2019年3月28日

  农历二月二十二 晴

  这几天,在曲周,我们走进了一些小院,神奇的院子,充满故事、充满希望。院子叫“科技小院”。

  所谓“科技小院”,就是把科技送到农民身边的小院。在农民家中、在田间地头,在农民需要的任何地方。

  调研期间一直陪着我们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林,在白寨乡科技小院,两棵梧桐树下,讲述了小院的由来。

  时光回溯到21世纪初,经过30多年的治理,曲周已完成改土治碱和综合治理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部分老师撤回北京,部分老师留守在1973年建立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继续开展农业科学实验。

  这时,一个现象引发老师们的思考:

  当地农民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八九百斤后,很难再增产。可一墙之隔的中国农大曲周试验田里,亩产最高已达1600斤。

  带着打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决心,资环学院的老师们做了个决定:向当年改土治碱的前辈学习,走出大学和实验站的围墙,到农民身边去!

  2009年,白寨乡一处荒废的院子里,师生们住了下来,入住当天,李晓林亲手种下两棵梧桐树。

  抚摸着两棵已近10米高的梧桐,李晓林很感慨:“10年了,梧桐树见证了小院和学生们的成长。广袤大地是最好的课堂,在小院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也坚定了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决心。”

  听说我们要了解小院师生的工作和生活,李晓林推荐我们去前衙村科技小院看看。

  前衙村,曲周县出了名的文明村。家家户户种葡萄,相比于附近几个村子,收入很不错。

  尽管天还冷,地里的活儿也不多,但小院“院长”、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学生王晓奕已早早从家中赶回来,她惦记着尽快在全村推广水肥一体化。

  我们到的时候,王晓奕正筹备晚上田间学校2019年的第一堂课,PPT的内容是关于葡萄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的。从防治黑痘病、蔓割病、褐斑病,到科学浇水、科学施肥,技术细节覆盖葡萄种植全生育周期。

  知道我们来了,前衙村支书龙书云也来到小院,和我们讲了很多学生们的事儿。

  这是一位已任村支书30多年的老支书,读书不多,但很有头脑,带着村民从贫困村发展为响当当的富裕村。他懂得尊重科技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