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自媒体乱象及其治理路径(2)
时间:2019-12-13 09: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三是缺乏专业素养。传统媒体往往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正确的价值观,规范的稿件审查机制,新闻信息的公信力强,长期以来发挥出稳定的舆论引导功能。但是对于许多自媒体来说,由于专业知识素养匮乏、视野局限,即使许多是出于真诚动机的自媒体传播活动,也常偏离客观真实的传播内在要求。一些突发事件信息因抢时效而疏于甄别,或者出于低俗兴趣点所致或者出于偏见,会选择性报道传播信息,传播的主题偏离了事件的整体真实。事实上,客观、真实、公正等新闻的基本要求常常被许多自媒体置若罔闻。 四是缺乏把关机制。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报道素材的全面、客观,报道立意的正确价值取向,媒体需要通过报道流程不同环节的纠错机制得以实现,进而以正确的方式引导舆论。面对社会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全面信息事实需要大量的采访与调查,并核实多方信息,才会有比较完整的呈现,给读者提供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这也是传统媒体保障新闻真实性的制度基础。而自媒体传播平台的弥散化致使“把关人”缺位,导致其监督审核功能丧失。[2]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自媒体,为了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需求,多重视具有吸引力的素材表达,通常会弱化像传统媒体一样担负的核实职责。 五是为了谋取不当利益。有的是企业虚假产品信息传播,有的是危机公关行为,有的是扰乱视线行为。例如,某些网络大V、网络红人,出于个人好恶或者私利,罔顾新闻事实,甚至逾越法律底线,恶意诋毁、污蔑、丑化、攻击当事人一方。例如,前一段时间,网络大V陈杰人,通过在自媒体上扩大丑化报道某基层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瑕疵行为,要挟基层政府“私了”,以谋取不当利益。 六是伦理道德滑坡。当下,许多“网红”以及想成为“网红”的年轻人,为了牟利,通过自媒体平台,直播低俗的肢体行为,谋取“打赏”获利。甚至违背伦理道德底线,直播大尺度的肢体表演。 三、自媒体乱象造成的后果 一是不利于提升自媒体公信力。公信力作为新闻媒体的一种“软实力”,愈加成为一种稀缺资源。[3]与大众关系密切的自媒体更是如此。现实生活中,鱼龙混杂的海量自媒体信息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许多自媒体具有提升公信力的追求,其秉承专业精神,遵守新闻传播规律,表现出良好的行业自律,能够守住不传播虚假信息的道德底线,也因此逐渐形成了个体一定的公信力,正面大V的形成过程就具备这样的特点。另一方面,有些自媒体也在丧失自身有待提升的公信力,它们责任意识淡薄,为赢得关注不择手段,靠“噱头”炒作,甚至传播虚假信息等,这只会带来消极影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缺失日益影响着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腐蚀着新闻媒体的客户群。”[4]自媒体的不规范、违规违法传播行为,直接伤害了自媒体整体的形象与公信力。 二是不利于媒体融合发展。当前许多热点事件都是因自媒体第一时间快速披露,并经传统媒体二次传播,扩大了影响力;同时传统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经过自媒体的二次加工传播,社会影响力也会进一步发酵。尤其是对于负面新闻,当地媒体往往难以主动报道。自媒体在这方面常发挥出独特优势,主动披露,传统媒体跟进,形成舆论声势。但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乱象则只会带来负面影响,不仅有损自媒体形象,而且连累了参与互动的传统媒体的形象,不利于媒体的融合发展。 三是加大舆论引导难度。自媒体传播活动既让社会大众发声,又影响着社会大众的价值判断。自媒体发挥优势,与传统媒体形成的良性互动,促进新闻事件良性发展的案例比比皆是。两者的优势互补,构成当下舆论引导的新态势。现实生活中,一些自媒体表现出来的乱象违背了行业的基本规则,为抢时效,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形成误导误判的观点,诸如“反转”一类的行为造成的报道混乱,都加大了社会舆论引导的难度。 四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媒体讲求客观、真实、全面,不作价值判断。而为了抢发新闻或达到某种目的,片面、扭曲甚至错误的海量自媒体信息,扰乱了受众的视线。有的在后续发酵的传播中造成偏离事实的歪曲行为;有的对新闻事件当事人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有的在新闻事件几经“翻转”之后,形成对“吃瓜群众”的误导、利用以及欺骗。自媒体乱象的“三俗”表现,对社会大众遵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负面的解构,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自媒体乱象治理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