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场景研究(2)

移动视频实现了人类行走和视听信息传达的平衡,具有显著的伴随性,其对政治传播的介入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时间和空间不再是阻碍政治传播的障碍,而成为可分离、可交融的自由场景元素。基于时间维度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与本地、异地的空间元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促成多元场景建构的可能性。移动视频政治传播的场景化可基于具体的线下场景设置与开发,在此基础上,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与强化。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央广主播朋友圈里都有啥?》《@你央广主播王小艺的朋友圈又更新啦》等H5作品,利用刷朋友圈这一常见的线下场景,综合声音、视频、图片以及虚拟现实的时空元素,建构了立体化的线上交互场景,央广主播的轻松解读生动有趣,首期H5推出后点击量超过100万。

同时,移动视频使碎片的时间与碎片的空间都能够即时传受视听信息,可以整合碎片时间,跨越时空进行不同场景的陪伴与分享。移动视频媒介的日常化可促进政治传播的日常化,借助移动视频,政治传播的场景设置可渗透所有时间场景,完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推出互动视频H5产品《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以当下习以为常的视频通话场景形成互动。通过“视频通话”素材库的遴选建设,“将宏观的两会民生议题浓缩到凡人小事中,让用户了解全面、丰富、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中国人的生活场景,感受两会‘汇聚你的梦想,关注你的关注’的特点。”[8]

政治传播的日常化有赖于人们生活场景设置的日常化,可通过智能设备理解人们在线下的行为,将线上与线下的时间结合起来,线上与线下空间融为一体;通过线上的强化使线上线下无缝链接,形成政治传播的密集覆盖。

(二)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

移动视频使人们能够对生活进行随时随地全方位的记录和呈现,并在移动网络的便利传播中达到虚拟和现实的互换,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可在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对接转换中实现信息的放大与扩容。

移动互联背景下,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之大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渠道被改变甚至颠覆,之前群体结合所需要的物理场景不再必需,移动视频用户以兴趣为连接在移动互联的虚拟空间实现聚合,受者向传者的转变则进一步扩展了虚拟聚合的主动力量,借助UGC内容实现自主发声,为信息爆炸式传播带来更大的可能性。

场景传播的要义是将实际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将用户的行为与心理结合,共同形成适配的政治传播环境氛围。新华社为建党95周年而制作的短视频《红色气质》,以老照片的形式构建叙事,实景照片叠加与实地拍摄结合,通过数字技术二维转为三维,实现照片内容的动态化和连续化,以虚拟空间再现照片拍摄当时的环境,穿越时空,看到鲜活的历史,增强了受众的沉浸感。

此外,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互联服务可以有效放大政治传播的具体空间,生发出虚拟时空的政治意义。利用地理位置信息,把政治信息与地图产品结合,与用户在各个动态地理位置的需求相匹配。每一现实场景所蕴含的政治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在地图上进行标示,通过信息发射技术覆盖这一场景的移动用户,并与移动搜索、移动社交、移动视频等紧密结合,在虚拟场景中传达现实场景的政治信息,实现心理所需与场景所见有效适配,更好地匹配用户动态化的情景需求,促进政治信息的实际到达率。

(三)共性化场景和个性化场景

清华大学教授彭兰指出,场景可以分为共性化场景和个性化场景,共性化场景是在一般人群中具有共性需求与行为特征的场景,个性化场景是与个人特征和特定情境相关的场景。[9]

移动互联时代,传播场景向共性化和个性化两端扩展,移动视频既可覆盖公交车、餐厅、影院等公共场所,又向个人空间甚至私密场所深入渗透。对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而言,共性化场景和个性化场景所体现的整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既分离又融合。移动视频既具有公用媒介的特质,又同时兼具个人化私用性媒介的特质,模糊的受众整体在深度媒介参与中成长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个体,移动视频用户通过对视频的自主、自由使用,把握了媒体言说的话语权,并通过点对点互动传播实现个体意见的广泛表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