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明星娱乐 >

京味剧以市井文化表达时代诉求

    在北京怀柔影视基地内,副食商店、早点摊、理发铺……错落在沿街的大杂院之间,招牌上的旧式印刷体,似乎在提醒经过它的人——你将沿路走进某处记忆。

  胡同深处的大杂院里人头攒动,这是导演杨亚洲新戏《北京西城故事》(暂名)的拍摄现场,他将用一个胡同里的故事展示北京几十年的变化。这很容易想到他的成名作《空镜子》,同样发生在胡同里的故事,陶虹饰演的妹妹善良、顾家;牛莉饰演的姐姐张扬、自私。当时有人建议杨亚洲把姐姐拍成一个被批判的角色,杨亚洲没接受,他觉得妹妹传统的美德不需要靠脸谱化姐姐建立,姐姐这样的女性在当时有很多,不能做简单的道德判断。

  复杂性是人性的一部分,家庭里的价值分歧是社会变迁的投影,用家庭为元单位缩影社会,是关于北京的电视剧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北京也在这些电视剧里,展示着时代变迁。

  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发展的电视剧,可称为北京剧。最早能追溯到1986年播出的《钟鼓楼》,该剧根据刘心武小说改编,讲述钟鼓楼附近九户人家的喜怒哀乐。此后,北京剧经过1990年播出的《渴望》、1992年播出的《编辑部的故事》、1993年播出的《我爱我家》、1994年播出的《过把瘾》、2000年播出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形成独具特色的电视剧品类,迄今达三十年。

  北京,在很长时间内是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发生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是各种政策的先行者;作为古都,它在风貌上既固守传统审美,也展示现代化的试探。故宫、长城与国贸、中关村成为这个城市共同的注脚。

  《渴望》,1990年播出,作家王朔作为编剧之一曾回忆道,“这不是个人化创作,大家都把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放在一边,这部戏是给老百姓看的。”他坦承,“《渴望》播出后的轰动劲儿使我初次领教了大众文化可怕的煽动力和对其他艺术审美能力的吞噬性。”

  伴随着《渴望》开启的成功模式,以北京为背景的电视剧开启了自己的黄金年代,反映社会变迁,展示当代生活,关注个体命运,尊重观众好恶开始成为创作的共识。改革开放对生活和观念的影响,也直接注入了这些作品之中。

  在某种程度上,许多人对北京最初的印象和了解,是由电视剧带来的。很长时间里,电视剧喜欢使用北京的夜景作为空镜,新起的商业大楼和环线商业街区的通明灯火,让社会变革体现得更加直接,酒吧、西餐厅和卡拉OK的高频出现,重新定义着都市生活的秩序。关于北京的生活,和这里的故事,构筑了许多人梦想的样板。

  进入新世纪以后,互联网成了电视剧新的背景板,使人们在审视生活时有了更多维度,此时北京剧对亲密关系的讨论,要远远多于过去。当然,新世纪最初十年还有一件大事——北京奥运会,它代表的奋斗和拼搏,是整座城市的母题。

  仿佛十年是一个电视剧风格的周期,这也包含着观众的成长。2010年以后,类型剧占据了最大的市场,北京特色在这些剧里已不再易辨。城市在趋同,如果隐去地标性建筑,很多城市的夜色几乎一样,市井文化渐渐消散,不光是北京,却又尤其是北京。

  已经很难准确描述北京这座城市发生的变化,但有时站在街头,会忽然想起一些场景,画面流动闪烁着这座城市过去的样子。关于北京的电视剧更像一本备忘录,记载着城市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有我们人生的轨迹。

  图为《东边日出西边雨》里李成儒的商人形象。

  《编辑部的故事》

  市场经济亦反映在电视行业

  赵宝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完成了导演身份的三级跳。担任《渴望》现场导播的他,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成了联合导演,随后的《皇城根》《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由他独立执导。连续合作三部戏的王志文,被看作赵宝刚的御用演员。当时还有另一位演员也可以称做御用,只是他的戏份通常不多,常被忽略。他是李成儒。

  李成儒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在冯小刚导演的《大腕》里扮演一个精神病人,一分半钟的台词独白一镜到底,成为片中的惊喜,也被看作演技的实力证明。他是赵宝刚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的同学,赵宝刚拍摄电视剧时,他已经下海经商,成为社会上的新富阶层。他演员生涯的处女作是在《编辑部的故事》里饰演骗子商人贾何必,随后又在《过把瘾》和《东边日出西边雨》里成了“富商”专业户——他在现实生活里的角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