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地方新闻 >

让历史“活”起来,良渚故事刚开头(3)

  这些仿制品大小不一,价格从数百元至上万元不等。陈波告诉记者,他店里卖的东西大多出自良渚当地的“蒋大师”之手,属“高端复刻”。“蒋大师”叫蒋家洪,是余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玉雕行业30余年,曾经“复刻”过有“琮王”之称的M12:98玉琮。浙江省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的部分文物复制品,亦是他的手笔。

  “你别说,这些东西以前销路还是挺好的。”陈波说,由于做工精良,这些复刻品往往被当作工艺品收藏:“做生意的大老板,在办公桌上放个大号的玉琮,有派头!还有那些搞餐饮、搞酒店的,也愿意在店里放一个。”但是,普通游客对此则兴趣寥寥:“谁出来旅游背这么老沉一个东西回家啊?放在包里还怕磕着!”

  马东峰想要争取的,恰恰是这些普通游客:“文创产品,要让历史和文物‘活’起来。我们希望用现代化的表达,创造出能够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的产品。”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良渚“羡慕”故宫博物院。

  董立国说,相比良渚,故宫在大众的认知中更具接近性。同时,在传播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电视里放的那些宫斗剧、穿越剧,对于故宫文创品而言,就是活广告。”董立国说。唐康则这样比较故宫与良渚:“如果说故宫文创能用在设计上的元素有10000个,那么良渚最多就100个。”

  问题,又回到了“点与面”的关系上。

  “《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好看?因为它整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背后的历史框架、所有的历史细节有文献记载、有文物支撑,是可考的。在真实的背景下,去虚构一个精彩的故事,就会让人觉得像那么一回事儿。但良渚呢?我们对良渚的叙述只能是博物馆式的,没有事件,也没有故事。”王宁远告诉记者。

  虽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是所有致力于良渚IP活化利用的人们似乎并不将之视为掣肘。他们甚至主动要为自己加上某种意义上的“镣铐”,始终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唐康说:“神人兽面纹,不能随随便便就印在一个装菜的盘子上。玉琮,也不能拿来做成一个垃圾桶。对于先民和他们留下的文化,我们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至于那可能只有故宫文创1/100的可利用元素,唐康认为像把双刃剑:“元素少不是借口。元素少能让我们在设计时更专注。祖先留下来的每一样东西,都值得深挖和细抠。”

  关键还是要看怎么做。在长三角,还有不少有待挖掘的文化IP,都默默关注着良渚。(应受访者要求,陈波为化名)(记者 于量)

+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