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译”70年:“声”入人心,“译心”不改
时间:2019-12-20 11:0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乔榛(右)为新一代配音演员周宇说戏。照片由上译厂供图 ▲上译厂推出的“唯优声训营”活动吸引年轻人。照片由上译厂供图 近日,上海电影制片厂迎来70华诞,与新中国同龄的不仅有上影厂的电影摄制业务,还有“声”入人心的译制片事业。 上海电影译制厂前身是1949年设立的上影厂翻译片组。1957年4月,上海电影译制厂正式成立。70载光阴,“上译”共翻译制作外国电影1500多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从上世纪50年代的《乡村女教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王子复仇记》,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追捕》《佐罗》《幸福的黄手帕》,再到上世纪80年代的《大篷车》《虎口脱险》《茜茜公主》,直到进入新世纪银幕上的《哈利·波特》《蝙蝠侠》《奥特曼》,还有《功夫熊猫》《愤怒的小鸟》等都有上译人的配音,近期热映的《冰雪奇缘2》更是凝结了上译人的心血。 薪火相传 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九旬高龄的新中国第一代译制人、著名配音导演苏秀,在自己的新居朗诵起为上影70周年专门撰写的译制小故事。 “我亲爱的战友,我亲爱的‘大学’。”1950年加入“上译”的她,一辈子只做了一件大事——译制外国电影,她把“上译”当作引导自己人生的“大学”。 在苏秀和几代上译人眼里,“上译”的灵魂人物无疑是已故的首任老厂长陈叙一。“他不仅仅是厂长、翻译家,更是一名语言艺术大师,精通中外文化。”一名“90后”编译人员说。 “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有神。”这是陈叙一的名言,直至今日仍是几代上译人的工作要诀,就好像武侠片里众人求之不得的秘籍一般。 老一辈上译人的言传身教影响深远。有人曾亲眼见到邱岳峰为《大独裁者》配音时用绳子扎紧自己的肚子,为的是保持气息连贯。有时为了达到更好的配音质量,一些老演员还曾在身上压上沉重的箱子,以达到“气喘吁吁”的效果。 苏秀忘不了和“战友”们合作的日日夜夜,但这些年“战友”还是走了不少。20世纪80年代初,先是邱岳峰走了,后来于鼎、毕克、尚华、李梓、赵慎之等也相继走了。就拿观众最难忘的《虎口脱险》来说,其中就有尚华、于鼎的精彩表演,苏秀说,接到导演任务时,还以为是陈叙一故意为难她,后来终于明白,老厂长是要锻炼她。 这部作品留下一个中国译制片史上的经典译法:将“Tea for two”(双人份的茶)翻译成“鸳鸯茶”而非“情侣茶”或其他。 苏秀说,这都是陈叙一的创造发明。 中国的译制片行当偶尔也会请“外援”(非专业配音演员),比如上影厂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就被请来为《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配音。孙道临反复琢磨原著,探索“王子”富有“诗性”的发声,这也成为后继者效仿的模式。 上译厂的“中生代”代表人物乔榛坦言,“1970年第一次接触译制片,算起来至今参与译制和配音的起码有上千部了,我们所配的每一个角色,都像自己经历过的人生,身心全部融入进去,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和个性色彩。每个角色都付出很多心血。” 乔榛依稀记得20世纪80年代,上译厂筹备译制《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当年着墨颇多的人物沃伦斯基性格复杂,这个角色“倒逼”着乔榛专门重读原著,最终乔榛仿佛和沃伦斯基一样“大彻大悟”。反映在片中配音,他配出了一种彻心彻肺的笑声。 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说,配音的要诀,不在于声音的好坏,而在于能不能做到“以声传情”。 薪火相传,人们很高兴地看到,曹雷、童自荣、刘广宁、乔榛、丁建华等著名配音演员近年来依然活跃在配音舞台上,他们的徒子徒孙们也很活跃。 新“译”代 迪士尼大片《冰雪奇缘2》在内地上映不到两周,票房已超过6亿元人民币,短时快速超越了2014年《冰雪奇缘》在内地的票房总和。在《冰雪奇缘2》的字幕位置,可以看到“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这一行字让不少对配音感兴趣的观众兴奋不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