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塞上“拴牢”流沙 新榆林绿进沙退(2)
时间:2019-12-24 09:4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在“创森”过程中,榆林立足市情实际,科学编制了《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6 年)》,确定了“塞上森林城、宜居生态市”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定位和“一核、两区、三带、四廊、多片、多点”的总体布局框架,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林业产业、森林文化和森林支撑保障四大体系建设,融“城、山、沙、园、河”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建设格局,全面实现生态宜居、产业发达、文化丰富、人民增收、绿水青山的发展目标。 在造林绿化投入方面,榆林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多元投入,把森林城市建设的各项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林业项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林业、农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资金,集中打造亮点工程,实现“多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好效应。自“创森”启动以来,全市专项资金投入累计50多亿元。 “创森”三年来,榆林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市域森林覆盖率由33%提升到34.8%,城区绿化覆盖率由37.67%提高到40.24%,城市变得更加宜居美丽。 通过大力开展高规格国土绿化,目前的榆林已初步建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北部风沙区建成总长1500公里,造林175万亩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樟子松面积达130万亩。组织实施了环榆林中心城区百万亩绿化生态圈建设、通道绿化、森林提质增效等系列工程,三年来共完成森林资源培育240万亩。沙区160余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得到有效治理,并打造出多处矿区生态治理样板。突出森林进城,全市城区绿化覆盖面积7738.1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16平方米,实现了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沟河路渠得到全面绿化,农田林网得到完善提升,道路林木绿化率达83.35%、水岸林木绿化率为83.06%,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田林交错、点面结合、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榆林大力实施“五个百万亩”基地建设,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400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面积20万亩,全市苗木自给率89.89%,产值达10亿多元。森林旅游业方兴未艾,以神木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龙头,各个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 构筑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黄土高原北部。自然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地区。境内黄土广漠深厚,土壤疏松瘠薄,沙化严重;植被以次生灌草植被为主,覆盖度低;全市常年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仅400mm左右,且多集中在7-9月份,暴雨多,历时短,强度大,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榆林属黄河水系。黄河为晋陕界河,流经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六县。市内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109条,主要河流为“四河四川”,即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无定河为市内入黄河最大河流。 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榆林人民自力更生、坚持不懈长期进行水利水土保持建设。 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985.4km2,其中兴修基本农田3774.9km2,营造水土保持林8823.4km2、经济林1345.9km2,种草2918.3km2,封禁治理627.7km2,引洪漫地61.4 km2、其他250.3km2,生态修复183.5 km2。兴建淤地坝21999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52万km2,总库容47.1万m3,拦泥库容36.6万m3,淤成坝地50万亩。累计治理程度达到48.7%,林草覆盖度达30.51%;基本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流失初步治理与综合防护体系,入黄泥沙由过去的5.13亿吨减少到不到2.49亿吨,黄河流域主色调逐步由“黄”变“绿”,绿色向北推进400公里,实现了生态环境从“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转变。 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榆林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如引水拉沙、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和旱作梯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 引水拉沙是榆林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一项技术。引水拉沙,开渠引水,进入沙地,水力冲沙,刷沙下移,削平沙丘等,较人工移沙,效高数倍。在群众性的引水拉沙平地过程中,依水源、沙丘形态冲刷部位不同,创造了抓沙顶、劈沙畔、野马分鬃、漩沙腰、梅花瓣、羊麻肠、麻雀战等各种引水拉沙造地方法。如今,引水拉沙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在治理沙漠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