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新中国成立70年科技期刊发展历程与展望(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1]。科技期刊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互发展的环境下,科技期刊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科技期刊“由多到强”困难重重

虽然我国已经进入科技期刊大国行列,在期刊数量上名列前茅,但在期刊整体质量、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和欧美等科技期刊强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资源分布较为分散,资源难以整合以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相对较弱,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期刊需要大量经费配套,运营模式难以复制,科技期刊的传播力远滞后于我国科研水平的提升速度。

(二)科技期刊运营机制落后,融合出版尚不成熟

与英、美等国相比,我国科技期刊运营模式相对落后。大部分期刊还停留在单刊“小作坊”这种传统模式,产业链不完整、传播方式单一、市场化程度低,导致我国科技期刊碎片化发展,资源集成度较低。而参照国际知名期刊发展经验,集约化是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例如施普林格、爱思唯尔、威利、泰勒这四大集团出版了全球约15%的期刊,它们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出版、运营体制,整合海量的优质资源。因此,要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需大力推动市场化、专业化的期刊运营。其次,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来加快融合发展。互联网思维下的融合出版作为资源的整合主要方式,对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集约化水平有重要意义。尽管融合出版概念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科技期刊在融合出版过程中普遍缺少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传统编辑人员媒体融合意识薄弱,导致媒体融合推行缓慢,成效不显著。

(三)“唯SCI论”评价体系弊端

2007—2016年,我国科研机构在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上发文数仅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9%,我国绝大部分优秀研究成果都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科研机构在评价体系中过于强调SCI的重要性,将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指标纳入科研人员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人才引进等方案中,在学界形成“唯 SCI 论文数量”的固定思维模式。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导致大量优秀成果外流,同时也阻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国内科技期刊来稿质量较低,形成恶性循环。

三、科技期刊发展展望

(一)完善顶层规划,加快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化

我国科技期刊应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化推进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时代实现期刊布局调整,提升期刊总体质量,淘汰劣质期刊。从顶层设计的层面“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走立足中国本土的国际化办刊道路,进一步提高学术影响力,打造我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将科技期刊国际化纳入我国“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办好国际书展与期刊博览会,在世界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加快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步伐,让优秀科研成果成为我国亮眼的名片。

(二)建立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亦是如此。数十年以来,我国科研体系缺乏一套适用于中国国情、高质量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这也是选择SCI这种单一评价体系的客观因素。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是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可借鉴学习国际广泛认可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入中国特色,自主研发,加大对知网、万方等文献检索及评价系统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将英文期刊纳入评价体系,重塑文化自信,鼓励我国学者将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祖国自己的期刊上。

(三)探索现代化融合出版模式

科技期刊界应积极投身融合出版,大力提升科技期刊集约化水平,由“小作坊”向配套完善、运营高效、资源整合的大规模出版企业发展转型,淘汰劣等期刊。引入市场机制,改变重学术发展、轻市场经营的现状,参与市场竞争以提升办刊质量。同时,应进一步深化科技期刊体制机制改革,规范期刊管理模式,支持期刊差异化发展,以学科集群等方式提升期刊品牌国际影响力。

(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