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时政报道的“轻量化”传播——以央视《物印初心》为例(2)

其次,《物印初心》变革旧有时政报道的程式化风格,选取了代表性案例进行精细化描述。报道中的案例颇为亲民、接地气,从习近平同志骑车下乡、街头接访到种树开荒、撰写春联等,处处着眼小事,无形中拉近了领导人与平民百姓之间的距离,也同当代年轻人崇尚平等、解构权威的心理特征相适应。《物印初心》与早些年高高在上、不近生活的时政报道形成了巨大反差,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年轻读者对于传统时政报道的认知基模,成功勾起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未来时政报道在年轻人群体中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亲民话语增强感染力

过去的时政报道惯采用宏大叙事模式,展现报道的权威性、指导性,而报道的可读性、接近性却常常不被过多重视。[6]如此,报道类型愈加单一,报道内容愈加枯燥,难以提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要想改善时政报道在受众触达上面临的困境,未来的时政报道亟需破除程式化话语表达方式,努力展现亲民姿态。

《物印初心》系列报道通过故事化、散文式的亲民表达,改变了程式化的文风,消解了大众与时政报道之间的隔阂,成功引发广泛传播。

首先,该系列报道将叙事成分融入到时政报道中,有效发挥了话语的“情感融入”功能。报道将每篇文章“故事化”,以丰满翔实的真实事例作为主题报道的切入口与支撑论据,讲述了习总书记在执政经历当中同普通村民之间发生的种种生动故事。每篇报道不再是空白乏力的格式化宣传,而是鲜活案例的动人讲述。文章的可读性得以增强,内容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得以增加。将严肃内容进行故事化表达,符合年轻人群体的内容接受特征,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播时政新闻报道。

其次,该系列报道采用了大众化的散文式写作风格,有效提升了内容的传播力感染力。细腻的叙事言语配合借物喻人、寓情于景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话语的感召力;细节的丰富则能增添报道事例的可信性,增强内容的说服力,使其更易为年轻受众所接受。亲和的言语表达方式,能够展现传播者同受传者的平等沟通姿态,在双方间构筑平等的“对话”模式。如此,报道者与年轻读者之间的疏离与陌生感得以消弭,共享的价值、共通的意义得以传递。“时政报道的文风改变, 不只是对受众或者用户阅读观看习惯的尊重,或者对跨平台内容传播差异的适应, 同时也吻合了我国政治传播的总体要求。”[7]

三、介质“轻量化”:凝缩体量融媒呈现革新受传体验

移动平台逐渐成为年轻用户获取信息的主场,高频次、高间断的碎片化传播愈加成为主流,加之用户自身具有社交连接需求,因此,未来时政报道的发展方向之一便是高度凝缩的体量。未来的时政报道中,不论是视频、文字还是图片,都将以更为轻便短小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便于用户在移动环境下随时随地阅读观看。比如时长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短视频、长度在千字左右的微型图文稿件、“一张图读懂”式的解读性长图。用户还可以依据个人兴趣“定制”时政报道信息:通过收集不同类型的时政内容碎片,构建满足个人需求、匹配个人视域的个性化时政信息图景。

(一)凝缩体量匹配年轻受众“追更”模式

《物印初心》系列报道通过提炼文章主旨,精简内容长度,实现了在海量内容中迅速攫取读者兴趣的传播效果,也适应了当代手机用户愈渐缩短的注意力时间。该系列的每则报道字数均在1000字至2000字之间。“轻量化”的篇幅使其能更好适应移动端年轻用户的碎片化内容消费习惯,方便用户在极短的时间内阅读到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时政信息。此外,凝练而明晰的主旨表达方式可以降低读者的认知成本,弥补年轻用户群体习惯浅层阅读的受传缺陷。

与此同时,为避免碎片化形式常带来的内容缺乏深度与完整性等问题,《物印初心》创新使用了连载的发布形式,使九篇稿件共同构成一个体系化的主题栏目。习惯于追剧、追漫画的年轻用户早已形成了“追更”的信息接受模式,时政报道采取“连载”模式呈现,恰好同年轻群体的受传习惯相匹配。报道将精致的内容分阶段推送给受众,不仅能让读者产生形同于“追剧”一般的奇妙体验,激起读者对于未登出报道的好奇心,还有助于延长主题报道的热度周期,拓展报道的影响力及影响范围。

(二)立体海报适应场景传播新趋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