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实录:笔下千钧铿锵玫瑰别样红(2)
时间:2020-03-11 09:3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一位53岁的新冠肺炎患者,连续咳嗽、发烧10多天没有好转。屏幕的这头,王谦身穿白色隔离服走进病房,为患者号脉、和患者交流,将病患的信息通过视频连线回传。通过两块屏幕,患者、医生在这里可以和江苏省中医院的10多位会诊专家面对面。半个小时内,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全新治疗方案出炉。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邓曦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采访。 “现在这位患者已经康复出院了。”说到这里,王谦紧绷的脸终于舒展开来,这笑容如一束微光,驱散前方的阴霾。 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两名患者刚入院时,整夜咳嗽、睡不着觉。从重症到痊愈出院,在艰难的治疗过程中,患者与江苏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出院前,第五批江苏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心理医生杨海龙给两位治愈的患者上了一堂心理疏导课。 “回去以后,我一定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生活。”上完心理课,患者谢先生的眼中闪着光亮,彷佛心中的一盏灯被点亮。虽然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隔断了病毒,但没有隔断与武汉人民真诚的心意。 在武汉抗疫一线采访,作为女性,我比男记者往往更容易捕捉到感人的瞬间,并时常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光亮”。 这种“温暖”和“光亮”是相互传递的。医护人员的付出感动着病患,患者心系家人、心系不曾相识却同病相怜的人的点点滴滴,同样深深打动着医护人员。 这些,都是这座城市里正在发生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它们就如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的内心。 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记者刘雅婷: 还原英雄的样子 作为一名记者,我想从这些被厚厚的防护服和口罩遮住面孔的英雄身上,找到他们生活中的样子,想让大家知道,脱下白大褂,他们也是有家有口、有牵挂的平凡人 因为长期跑医疗口,我的微信好友列表里有许多医生朋友,他们是最早面对疫情的战士,是一群在疫情面前本能般“逆行”的人。 2月24日,我前往武汉市蔡甸区协和江北医院采访。就在头一天,这所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夏思思因在一线感染新冠肺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年仅29岁。而在她之前,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彭银华、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医生肖俊等都因为抗击新冠肺炎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去医院的路上,想着从此夏思思的父母失去女儿,幼子失去妈妈,丈夫失去妻子,同为医生家属的我内心十分沉重。 医院办公区里,同事们在夏思思的工位上摆满了千纸鹤,看到女儿生前的照片,夏思思的母亲身子一软,痛哭不止,夏思思的丈夫在一旁泪流满面。 2月24日,武汉市蔡甸区协和江北医院里,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记者刘雅婷采访夏思思的亲人。 科主任邱海华强忍泪水给我们还原了夏思思人生最后阶段的“倔强”:1月14日,科室一名70多岁的患者病情加重,肺部CT发现异常。当天,原本已经下了夜班的夏思思又返回医院参与救治,协调专家会诊。随后几天,她一直牵挂老人的病情,主动留在病房照顾。邱海华说:“病人因为我们的及时诊断治疗恢复了,但是我们年轻的90后医生却不幸感染了。她出生在医护世家,从小就理解‘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意义。” 3月5日,武汉市汉口医院里,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记者刘雅婷(左)采访感染康复的医护人员。 作为一名记者,我想从这些被厚厚的防护服和口罩遮住面孔的英雄身上,找到他们生活中的样子,想让大家知道,脱下白大褂,他们也是有家有口、有牵挂的平凡人。这样,我们才会因为共情而更加铭记这段历史,才会更珍惜这些无惧生死的医护人员为我们换来的平安,更向往疫情过后的美丽春天。 长江日报社记者王恺凝: 救人的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