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是志同道合的结果(书写新中国故事)
时间:2019-07-09 13: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细雨成阴 点击:次
《辽阔亚洲——在中国的旅行》 《中国之行》 《亲爱的中国》 开栏的话 70年风云际会,新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举世瞩目,众多国际友好人士见证了沧桑巨变。自本期起,本版推出“书写新中国故事”栏目,以国际友好人士的视角,讲述他们对新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中意友好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让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在中国广为人知。20世纪下半叶,卡洛·卡索拉、弗兰克·福尔蒂尼、戈弗莱多·帕里塞等多位意大利著名作家也曾来到中国,著书记述旅行中的见闻。在对中国多地的参访中,作家们亲身观察、接触和感受中国,在旅途中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这印证了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维亚的话:“友谊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志同道合的结果。” “他们与意大利矿工的想法没有很大不同:他们有同样的需要,同样的渴望……” 1955年,卡索拉和福尔蒂尼所在的文化代表团共18人,来到中国进行访问交流。访问结束后的1956年,代表团团长皮埃罗·卡拉曼德雷在其主办的期刊《桥》上推出一期《今日中国》特刊,开篇由老舍先生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作序。随后,两位作家分别出版了游记《中国之行》和《辽阔亚洲——在中国的旅行》。 在《中国之行》这本游记中,卡索拉讲述了在北京、沈阳、杭州和广州的旅行。他在北京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参观名胜、观看国庆庆典。卡索拉关注新中国的方方面面,非常关注普通中国民众。例如,他对北京人的印象很好。他这样写道:“没有比北京人更礼貌的人群了,你不会被推搡,也不会被胳膊肘子碰到。最重要的是,不会有人打扰你……”寥寥数语,中国人友好、和平、礼让的形象浮现眼前。这个形象既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气质,也展现了新中国民众的美好风貌。 在煤矿的地下矿井中,卡索拉仔细观察中国矿工,把他们同意大利马雷马的矿工联系起来。“这里的一切我都能认出来,连矿工的背影都似曾相识。我确信,如果我能与他们深入交谈,我将发现他们与意大利矿工的想法没有很大不同:他们有同样的需要,同样的渴望,同样的职业自豪感,同样的团结精神……”卡索拉曾经调查过马雷马矿工的情况,并与他人合著《马雷马的矿工》。他将自己对意大利矿工的关心和情感投射到中国矿工身上,通过近距离观察,明显体会到中意两国劳动人民共同的优秀品质和进步精神,跨越了地理距离和国籍差别。 这些认识,源于卡索拉对劳动人民一贯的关注与亲近。他的小说多以普通人为主人公,因此他的中国游记也将视线聚焦在中国矿工、工人和农民等普通人身上。作家以同理心推己及人,由意大利人民推及中国人民,无形间拉近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这里,在这张桌子前,我们意大利的农民一定会有回家的感觉” 福尔蒂尼的游记《辽阔亚洲——在中国的旅行》像一本日记,按访问时间顺序排列。每一章分为多个小标题:一段经历、一个中国人、一种现象、一段思考等。书中的中国篇充满真挚而丰富的情感,文笔亲切感人,语句间流淌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 福尔蒂尼对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记录下与中国农民面对面交流的场景。在农村用过午饭后,他写道:“大家谈兴正浓,笑成一片。有人提议,让所有在场的中国农民写几句话送给意大利的农民。此刻,意大利并不那么遥远,我觉得这些农民和我们的农民一定能够相互理解……在这里,在这张桌子前,我们意大利的农民一定会有回家的感觉。”中国农民好客和爽朗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在亲身交往中,福尔蒂尼对朴实的中国农民产生了真挚的情感。在作家看来,意大利农民同样好客爽朗、感情丰富。他对中国农民的理解来自他对本国农民的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