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11年攒了一间时光博物馆(4)
时间:2019-07-12 11:0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细雨成阴 点击:次
有市民主动送来收藏品。2016年,一位家住丰台的市民开车送来一台老式打字机,据说是祖辈传下来的。王金铭问他收多少钱合适,这位市民不收一分钱,不要油钱,也不吃饭,只是希望陈列室好好保管。王金铭拍着胸脯保证:绝对不会流入市场。 他心目中的成功,是把老物件的文化和背后的道理传播和运用于当今社会,“把这个‘钱世界’挤开一点,让‘情世界’多一些。” 来陈列室参观的观众写下了不少留言,其中一条王金铭背得滚瓜烂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十年来,我们究竟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撕裂的文化、遗失的智慧,都是我们再也无法找寻的珍宝。 这与王金铭心中对往日时光的感伤不谋而合。“这句话可真是引起我太大的反思了,物质生活某种意义上极大丰富,但是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好多人不知道。” 在老北京人的念旧之情外,万建中还指出了这间陈列室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由于琐碎零散,官方对民间生活物品的收藏有限,而民间人士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使得城市文化记忆更加完整,“延续平民社会历史记忆,依靠平民社会本身,这是历史文化传承的特性。” 王金铭、李辉及其同代人,对这些“旧日的信物”尤其有感情。 他们从小看着这些东西长大,后来又目睹这种生活“被毁”,直到现在完全消失。这是在北京的城墙上跑着长大的一代人。正是这一代人,亲眼目睹了上世纪60年代大范围拆城墙,甚至参与其中。 小时候,谁都没觉得那些城门楼子有多好。后来回想起来,心头泣血。(倪伟) (责编:朱江、连品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