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见证高质量许丹睿发展:勇立潮头再争先(2)
时间:2019-09-10 21:5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手握久了,话就多;走得勤了,情就深。“过去我们主动‘傍大款’,现在沪浙‘两头热’。”浙江嘉兴平湖农开区常务副主任戚红炳对协同发展如数家珍,沪嘉交界的两座山塘村合办“乡村马拉松”,合建4A级景区,合做农业项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给嘉兴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跨区域营业执照“一日办结”,跨区域科创“飞地”资源共享,界河上设立“联合河长”,重污染启动应急联动……从“孤军作战”到“抱团发展”,长三角办好“一张卡”,共认“一个章”! ——对标国际一流,开拓全球视野,“中国与世界握手”,长三角是一个暖意融融的会客厅。 在上海,跨境贸易只需“单一窗口”,企业报关平均用时从2014年前的平均24小时缩减为现在的半小时。 在苏州工业园区,境外投资企业备案也只需“单一窗口”,3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项目在当地就可完成审批。 从成立全国第一家保税区,到开张第一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出台国内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打造跨境经贸的“单一窗口”,长三角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正加速形成——上海已拥有5万多家外资企业、677家跨国公司总部;江苏外贸规模稳居全国第二;浙江宁波舟山港吞吐量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安徽进出口总额首破600亿美元……拥抱太平洋,走向全世界,长三角吸引了全国39%的外商直接投资,正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驻足时间越长,越觉得“有料”,这里的城乡协同、服务共享让百姓尝到了“甜头”。 去年4月起,湖州中心医院与各社区医院全面推行双向坐诊、自动转诊,居民看病“最多跑一次”,医疗服务更有温度。今年6月起,长三角29个城市实施医保“一卡通”,三省一市1200余家医院可以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5万人率先享受就医“大礼包”。 不仅是医疗,7个城市率先实现地铁“一码通行”,14个城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7个城市开展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民生福祉越来越多,惠及千万百姓。 在“八八战略”等重大战略引领下,这片38.5万平方公里的热土,正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 排头兵锐意创新—— 点燃新引擎,激活新动力 长三角凭什么能够率先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剑看来,长三角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基础好是客观原因——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多年高速发展中积淀下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技文化、先进的体制环境。 三省一市,单拎出来一个,都是响当当的角色:上海是开放前沿、创新高地,江苏实体经济强劲,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安徽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厚积薄发的科技资源。 固然拥有先发优势,但也逃不开劣势——越是发展靠前,越早遭遇“成长的烦恼”;越是步入坦途,越易陷入“路径依赖”;越是领航探路,越无成熟经验可循。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苏州比全国其他地方更早感受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走访长三角,不少人和苏州市市长李亚平拥有同感。受内外部压力双重影响,上海自2008年起连续7年增速低于全国水平;以出口贸易见长的浙江,面临订单减少、经济减速的考验,甚至有人建议暂缓升级、先稳GDP……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焦虑”伴随“转型彷徨”,双面夹击,考验着长三角人的智慧和勇气。 “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把经济发展抓好,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新供给引领需求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前后数次赴长三角调研,为三省一市拨开迷雾,为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长三角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砥砺前行。 ——把握“舍”与“得”的辩证法,长三角秉持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今年4月初,杭州湾一桩“婚事”引发围观——大江东产业区和下沙开发区合并,设立杭州钱塘新区。 新区一成立,地盘扩大不少,成片农田湿地是不是能开发了?不少企业跃跃欲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