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财经要闻 >

长三角见证高质量许丹睿发展:勇立潮头再争先(3)

“今后,亩产效率做乘法,企业数量做减法,耗能污染的都要撤掉。”新区管理者的态度给不少人“泼了盆冷水”。即便是一家年收入百亿元、年创造税收10亿元的大型橡胶公司,也同样吃了“闭门羹”。

这样的“不近人情”司空见惯。浙江湖州长兴太湖度假区,2010年就已成立,直到2015年,项目谈了一两百,落地的却只有两个,绝大多数都被资源环境的“门槛”挡住了;地处安徽宣城的郎溪县,盼着承接产业转移,可项目送上门,干部却不松口:“档次低的不要,设备落后的不要,不符合主导产业政策的不要。”

“不近人情”的背后,是辩证看待“舍”与“得”的观念嬗变,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执着笃信。

有舍才有得。“对从不缺乏投资青睐的无锡来说,把GDP搞漂亮一些并不难。少关几个污染大的利税大户,或者放低要求,‘捡到筐里都是菜’,都能奏效。”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直言,“但是,我们要的GDP,必须是高质量的GDP!”

懂得正确地舍,才能有高质量的得。靠着对项目的严格把关,湖州长兴等来了既不破坏“绿水青山”,又能造就“金山银山”的好项目——投资达251亿元的太湖龙之梦乐园;靠着对产业转移的把关守门,郎溪县迎来了数家投资均在5亿元以上的现代纺织企业,织机设备更新提高两代以上水平。

——解开“破”与“立”的方程式,长三角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优化经济结构。

装卸码头化身水下摄影棚,锅炉变换为数字电影绿幕,湖边的排污管让位给音乐喷泉……谁能想到,过去长年冒烟的无锡雪浪轧钢厂,变成了年产值近60亿元的“华莱坞”。

不破,不立。如今,“精彩蝶变”的好戏轮番上演,折射出各地对优化经济结构的不懈追求。

于长三角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非“沙盘推演”,而是紧迫的现实所需。历经高速增长之后,资源、空间显得弥足珍贵。没有义无反顾的“腾笼换鸟”,哪来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推进供给侧改革,靠“嘴皮碰嘴皮”“文件到文件”搞不成;眉毛胡子一把抓、良莠真伪一刀切,也行不通。到底什么是真把式?

“用好工业企业绩效评价这把‘金钥匙’!”2012年起,嘉兴平湖市使出妙招:拿出亩均能耗、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这几把“尺子”,把全市千余家企业“打量一遍”。

两年之后,照着“成绩单”,对企业的用水、用电、用能等进行差别化配置,企业要么转型升级,要么退出市场。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后,建造现代化标准厂房,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几番下来,平湖经济开发区的亩均税收已经高达53万元,实现了几何级增长。

“以亩产论英雄”“以创新论英雄”……在长三角,不少地方如平湖一样,以全新的考核机制开路,用市场力量倒逼,退出低端无效产能,扩大中高端有效供给,经济结构实现整体升级。

——瞄准“强”与“融”的关键点,长三角点燃创新引擎,加快转换增长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长三角的创新“家底”丰厚,如何把“家底”变成“资本”,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瞄准问题、补足短板,长三角各地扬鞭奋蹄,向创新要效益,收获了不竭的增长动力。

让创新能力强起来!

“增强基础研究的策源能力,到水压足够高的时候,一定会溢出来。”上海张江科学城将同步辐射光源项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等诸多大科学装置收入囊中,吸引一大批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呼之欲出。

让成果转化融起来!

酵母核苷酸,一款有助于增强婴幼儿抗菌能力的“神秘配方”,已被添加到全球1/4的高端品牌奶粉。这项源于实验室的技术能走向市场,离不开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鼎力相助。2013年12月成立的研究院,主要使命有两个:打通成果转化堵点、化解企业研发痛点。5年多过去,研究院年均技术转化超过1000项、衍生孵化企业超过100家。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融合”,助力江苏实体经济再上新台阶。

——走好“放”“管”“服”的平衡木,长三角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敢为天下先。

我们看到了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改革魄力。

上海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九成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江苏打造“不见面审批”,八成以上审批事项实现“不见面”;浙江承诺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让数据和干部多跑路、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安徽先后推出“证照分离”“一网一门一次”等改革……为让市场主体呼吸自在、轻快前行,长三角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商关系既“清”也“亲”。

我们也感受到摆脱束缚、巧破藩篱的改革韧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