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决胜时刻》主创谈幕吴裔熊后故事用细节生动还原历史(2)

  黄景瑜:确实现在年轻人对历史题材可能远远没有对动作商业大片感兴趣,其实我自己也一样,但这次拍摄改变了我以往的看法,这部电影改变了以往的表达方式。使用一种新颖的方式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有幽默、有能让大家感同身受的地方、有情感、也有年轻人的爱情,在没有了解的前提下,看过后你会觉得不一样,而且看完了你会对这个类型的影片很有兴趣。

  黄建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决胜时刻》拍摄周期为81天,除去转场的时间,实际的拍摄时间只有67天,“时间紧”成为影片制作最大的难度,紧张的创作节奏对大多人来说可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如此,黄建新仍然坚持拍跟观众心灵贴近的电影、拍出历史的新鲜感和不一样的主旋律,“我的经验里,这样的电影大概需要一年半左右的创作周期,这样才能保证有时间纠错、修改。《决胜时刻》的拍摄计划做出来,满打满算只有三天的纠错时间,后来第一稿剧本出来迅速点燃了整个创作团队,那时候觉得创作欲望被点燃了,我们一定能够做的好。”

  从日常生活入手

  黄建新表示,《决胜时刻》中刻画的毛主席和以往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更为生活化的领袖形象,例如他对待身边的小战士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小战士田二桥经常问毛主席问题,两人互动很幽默;毛主席去看戏,请小战士吃饭,和孩子们的互动都是非常贴近生活的:“所有的感情都体现在他的眼神和他的作为里,我们觉得从生活日常入手是个接近毛主席的方法。”黄建新回忆,为了还原历史,大家查了大量的史料,去研究这一年的毛主席应该是怎样的。在人物塑造上,编剧何冀平研究了数百万字史实资料,梳理出毛主席在香山这段历史的脉络和细节,还原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真实形象,还根据史实提炼人物形象,通过生活化场景,使中央领导人的形象更立体。“主旋律影片以往会着重表现政治概念而淹没人物丰富性,在《决胜时刻》创作时我们在展现生动的人物形象上下了很多功夫。”

  场景道具还原时代

  同时,《决胜时刻》坚持在服装、道具、美术方面精益求精的设置,例如去车站接毛主席的汽车、片场里使用的家具器皿、收音机等都是那个年代的,主创们坚持去尽量找到那个年代的东西,考虑到在不同拍摄地取景可能没有这些物品,为了拍摄还会把那个年代的东西从北京带过去。“电影是有一个质感的要求,当镜头逼近的时候这个东西的质感要到位,什么叫好美术师,他需要给观众提供这个质感。尽管是这样,我们还是在复盘的时候说,其实我们美术部门还是有些问题,比如我们没法太逼近那面墙,因为墙太大,做不到那么细致就只能当背景,但是几乎所有大的场景和道具,我们都做到了细致,你可以放心随便拍。”他说,对“服化道”的极高要求出于观众的潜在的心理认知:“你建立起来这个世界体系,观众就开始不怀疑你所有的东西,然后开始进入就不再怀疑。观众现在挑bug是一个快乐的事情,他一旦发现几个,就不看戏了,以此为乐,这不就糟了。”通过情感宣传思想 “少说教,通过情感宣传思想这是《决胜时刻》一个拍摄方式。”任弼时年轻时曾遭受严刑拷打,中年时身体特别差。黄建新提到,电影里讲述了他病重时,邀请毛主席和朱德等人来他家听他拉小提琴,他给这些特别听众拉了一首《灯塔》,献给心中最重要的听众,生死与共的战友,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我们以前看这类电影,可能感觉有点像论文一样,其实你能讲过党史吗?对于历史是不是拿本党史看就好了,我要看你电影干吗?电影一定是给观众形象、情感,让我哭,让我笑,让我骄傲,让我兴奋,让我激动,这才叫电影。”

  影片里有很多细节是历史书上看不到的,是后期艺术加工的吗?对于这个问题黄建新表示影片中是有虚构人物,但是没有虚构大事件,只是这个虚构人物在这个大事件里。主创团队在当时看了很多比较优秀的影片比如《至暗时刻》,发现影片里有大量的虚构,但这个不影响观众对一个世界事情本质的认知,这个(虚构)反而会令这个事情产生魅力,后来团队觉得这是可以的。“我们在进行创作中,其实也有一个说了很多年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其实全世界电影都是这样,我们以往就太拘泥了,我小时候看《列宁在十月》,片中看到的很多都是虚构的,包括女特务去暗杀那些戏份全是虚构的,所以呢,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更真实的叫心灵真实,大事件的真实服从于心灵情感真实。”

  如何让领袖非常亲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