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致敬中国英张浩辕雄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时间:2019-09-28 11: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原标题:上海出品《攀登者》,致敬中国英雄 今晚,电影《攀登者》将在上海举办“冲顶·中国高度”首映礼,除主演吴京、张译、井柏然、王景春、何琳、陈龙等,当年的攀登英雄桑珠、夏伯渝也将来到现场。明天,影片开启超前点映,9月30日全面公映。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影厂成立70周年。塑造攀登者形象,无疑具有时代象征意义。上海电影在创作上始终有一个传统,每当在重大的历史关头,总会有重要作品诞生。 筹备 中国电影题材新的类型 无论是拍摄技术,还是主创团队经验,几乎都是一张白纸。整部影片从无到有的过程,恰似攀登一座高峰。 “中国电影需要、也应当有一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之作,一部有担当、能够展现和激发爱国情怀的重点影片。我们想请上影做这样一部电影,你们能接下这一重要任务吗?”这个来自国家电影局的电话,是关于《攀登者》最早的意向征询——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北坡首登珠峰,当年的壮举完全可以拍成大片。 虽然国际上有多部登山题材作品,但此前中国没有同类题材电影问世,无论是拍摄技术,还是主创团队经验,几乎都是一张白纸。正应了《攀登者》的名字,整部影片从无到有的过程,恰似攀登一座高峰。 国外登山题材影片,往往表现登山者之间的生死情谊,将人跟自然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放大到极致。题材的规定性、场景的规定性、演员活动空间的规定性,会给影片带来极大限制。实景中,高山白雪皑皑,穿着登山服、戴着防雪盲墨镜的登山队员上到一定高度时早已遭遇体能极限,移动、说话都很困难,毋庸提“表演”二字,更不要说电影必需的观赏性和戏剧性。 《攀登者》是一部要表达中国英雄的电影。出品人任仲伦定了八个字“相向而行,画龙点睛”,用写意的东方叙事手法来讲述整个故事。剧本是电影拍摄的基础和核心。谁来编剧? 2014年,曾表示一辈子不碰电影的作家阿来破例接受上影邀约,任电影《西藏天空》编剧。查找资料时,上影团队偶然发现,阿来曾做过1960年中国登山队的攀登资料采集工作。2014年,他还曾采访当时健在的三位1960年登珠峰的队员,并与1975年中国第一位登顶的女性登山家潘多有过一次长谈。那次谈话不久,潘多就离世了。种种条件凑在一起——“天降阿来!” 很快,阿来提供了万字提纲,将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走向梳理出来。与此同时,上影陆续与多位导演接触。好几位导演问:“什么时候进入筹备期?”上影给出的回答是,“我告诉你上映的档期。”摆在《攀登者》面前的是今年9月30日必须上映的“底线”。 这条“底线”,吓退了不少导演。与上影合作过《锦衣卫》等三部影片的导演李仁港进入视线。李仁港是出了名的不超时、不超支导演,一旦答应,必定能在时限内完成。美术造型出身的李仁港拥有大量动作片的执导经验。加上徐克应邀担任影片监制,影片编导团队组建完毕。 紧接着集结完毕的,是近十年甚至近二十年来中国影业最强大的演技派阵容: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陈龙、刘小锋、曲尼次仁、拉旺罗布、多布杰领衔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第十七届华表奖庆功宴上,刚获最佳男主角的吴京接到《攀登者》登山队长一角的邀约。吴京有些顾虑:“我是武行出身,与实力派演员能搭得好戏吗?”他甚至提出,能不能让当时剧本中队长与章子怡的“夫妻”关系变为“前妻”,“让子怡和张译去演感情戏吧!”最终,吴京贡献了连章子怡都夸赞的“文戏”表演。 拍摄 “讲究”到骨子里的剧组 杯中原本是水,换成二锅头真喝真演。喝与不喝眼神终究不一样,那种情绪平时是演不出来的,也没法用特技补足。 今年1月5日,《攀登者》开机。李仁港在天津郊区找到一处矿区作为实拍地点——裸露在外的山石冬天被冰雪覆盖,经过塑形和改造,相当接近珠峰山脉的造型。由于是在平原地区拍摄,不会碰到高反等障碍。但拍摄条件依然艰苦,电影拍摄期间,室外温度接近-10℃。 1月中旬,许多人从微博上看到吴京去岗什卡雪峰尝试高海拔登山。这是吴京为尽快适应角色做的前期准备——他请了职业登山家作指导,除了学习专业登山技巧,也让自己投身于真实的雪域高原,获取一手经验。1月底,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的第一次官方活动,是来到《攀登者》片场探班。在片场站了一个小时,演员的敬业精神令他赞叹:“这是真诚的表演,处处都有充满力量的细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