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文明融合、生活变迁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雄安新区举行
时间:2019-10-15 02:0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2019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文明融合、生活变迁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雄安新区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河北大学联合主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河北省城市传播研究院和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协办。河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立海教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熊澄宇教授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景明主持开幕式。本次论坛共有五场主旨演讲和六场平行分论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博士生、优秀硕士生齐聚雄安新区,讨论传播学议题。 图为开幕式主席台 杨立海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北大学近百年来的历史长卷、学校现状和两大学科群建设规划及新闻传播学院辉煌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世界正在开启万物互联、信息相同的新时代。这次技术变革不仅是之前工业社会的延续和提升,更是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巨大变革。 韩立新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汇报了大会的筹备情况,介绍了新闻传播学院的基本情况,针对此次论坛,他指出,雄安新区是个具有英雄传统的地方,也是传播研究的富矿,目前雄安正在构建高起点的城市传播和社会变迁新图景,值得大家关注。 熊澄宇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会的发展历史,汇报了研究会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同时公布了参加大会论文的各项评奖细则,并现场向与会嘉宾和全体学者发出了下一届传播学论坛的邀请,他希望将传播学研究会办成一个开放共享的学术平台。 图为开幕式现场 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围绕“中国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展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白贵,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陈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胡百精,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隋岩,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支庭荣分别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喻国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会长张昆,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邵培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隋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胡百精,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韦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等40余名国内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做了发言。 图为熊澄宇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熊澄宇教授以《中国传播学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题发表演讲,详细梳理了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分析了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横向拓展,如文化认同、国家形象、公共关系等方面。熊澄宇教授指出,随机抽样、经典实验设计等传统研究方法依旧经典,大数据时代传播学研究方法有了新的变化,例如,从问卷调查到自然数据、从抽样调查到海量数据、从内容分析到文本挖掘、从控制实验到互联网实验。此外,熊澄宇教授从“政、产、学、研”四方面分析了传播学研究应用领域的新拓展。关于传播学的发展动因,熊澄宇教授认为,传播学发展的动因可以归纳为新问题、新技术、新需求以及跨学科,传播学面临着学科重新融合、重新交叉的历史使命,传播学一开始就是融合学科,但今天我们把传播学越分越细,对传播学到底是利还是弊?我们可能需要思考“今天”传播学的跨学科和融合发展。此外,熊澄宇教授从学者和学界的角度提出了传播学研究的十个学术前沿课题。 关于传播学的发展,熊澄宇教授认为,作为学科的传播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最大的学科之一,需要从史、论、方法、应用四个方面梳理和建构;作为科技的传播学,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推动的新媒体不断迭代导致了整个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重建;作为文化的传播学,应把文化多样性放在传播学思考体系中。熊澄宇教授指出,传播现象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们研究传播学要分清“术”和“道”的关系,从道的角度去关注传播学对社会和人的贡献。传播学学者可以从传统的学术概念、方法和理论,拓展到人的观念、行为和态度,以确定传播学的时空坐标和发展方向。 图为喻国明教授发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