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伦理·文化:2019中美新闻传播学术高峰论坛”在南昌大学举办(2)
时间:2019-10-24 23:5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荣休教授Clifford G.Christians发表了题为“数字科技和人类的理论”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人的独特性是数字时代的主要议题,并通过阐述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和香农与韦弗提出的“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理论,对语言的理性主义进行了解释和剖析。他认为:语言的理性主义定义了电子通信在20世纪的发展。他从遵循人文逻辑和中性传导理论两方面论述了语言符号哲学,提出在这个以道德中介为规范的多媒体时代,人文学科需要通过发展语言理性主义加以适应,这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林肯纪念大学传播学教授Richard Vogel发表了题为“以假乱真——新闻真实新探”的主题演讲。他援引了美国新闻界六则人们信以为真的假新闻,以此作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解释了假新闻影响效力之大,提出了辨别假新闻的六个方法。他运用解构主义的策略,检查并拆解媒体信息,从来源、观众、文本、潜在原因、说服技巧、观点六个方面来理解媒体信息的运作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相关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胡百精教授发表了题为“中美新闻教育的历史渊源与历史选择”的主题演讲。他回顾了燕京大学新闻系的历史迁转,根据当时燕京大学新闻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炼出了新闻教育三问:何以平衡中西?何以成就自主性、合法性?何以平衡理论与实践?并列举了历史上的新闻学者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的主张。“历史并不重复,但总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他倡导立足全球、立场坚定地办好新闻教育。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发表了题为“媒体融合与职业满意度:以浙江为例”的主题演讲。他注意到:媒体融合和职业满意度作为两个独立议题均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媒体融合的理论性研究和两者关系的研究却比较缺乏。他通过对浙江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并指出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认为其对推动中国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廖圣清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新近20年:1998-2018年”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新闻传播学自1997年上升为一级学科以来,在社会转型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已经经历了20年的发展和沉淀,值得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回顾和分析。他选取了CSSCI数据库的9份符合条件新闻传播期刊,围绕其文献的基本概况、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和理论使用五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展现了20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第二场主题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主持。 美国太平洋大学太平洋学院传播系主任、终身教授、美国全国传播协会(NCA)国际合作事务联席主席董庆文发表了题为“数字新闻面临的挑战与新闻专业者的社会责任”的主题演讲。他对CNN、Foxnews等美国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数字新闻的特点及其给新闻记者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同时指出:这些挑战是艰巨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他援引Charlie Beckett和Dean Wasserman的观点,强调记者应担起还原事实真相的社会责任,提出了优质新闻的八个指标和应对挑战的八条指导性建议。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发表了题为“融合生态、价值共创与深度赋能——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逻辑”的主题演讲。他认为,VUCA时代技术驱动的社会变革昭示着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逻辑:传媒业需要流量深耕,传媒生态亟待重构,传媒技术遭遇传播伦理问题的困扰。他分析了把握未来媒体发展逻辑的关键所在,介绍了价值共创机制下媒介融合生态的四个特点和两个维度,倡导对未来媒体进行技术、经济和人性化三个方面的深度赋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静发表了题为“科学健康传播,助力健康中国”的主题演讲。她回顾了“健康传播”在回应社会重大主题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介绍了“2030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规划及“健康传播”的意义。她从施拉姆对于传播学的定义中提炼出三个M(Men&Women、Messages、Media),并将其与人类健康相结合,阐述了在健康领域进行传播干预的策略与措施。她还介绍了健康传播研究的资金去向,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