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教育·伦理·文化:2019中美新闻传播学术高峰论坛”在南昌大学举办(3)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环球项目部中国合作项目主任章于炎教授以“从媒体融合新闻到人工智能新闻及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创新新闻学”为题,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主题讲座。他从媒体融合的定义谈起,向大家展示了近二十年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对媒体融合新闻专业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并分析了人工智能新闻在当下的应用与发展。他介绍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新新闻学的八个特征,认为其具有专业性与先进性,并陈述了学院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的应对措施。

圆桌论坛

下午2点,第一场圆桌论坛正式开始。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举玺教授担任主持人。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卢家银教授发表了题为“结构性威胁:互联网治理对青年政治行为的影响”的主题演讲。他基于“网络治理对政治表达与抗议的影响”方面探索和验证经验的缺乏,提出了“互联网治理对青年政治行为有何影响”这一问题。基于对调查数据的变量分析,他指出:青年网民对网络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对其政治表达和抗议具有促进作用。只有互联网治理发挥感知式威胁时,才会对政治表达与政治抗议产生效果。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科副主任委员陈立生教授发表了题为“西方建设性新闻思潮初探”的主题演讲。他生动地阐述了建设性新闻的重要意义,并以“三江汇流”一词总结概括了积极新闻、解决方案新闻、建设性新闻的源起和发展,解释了建设性新闻兴起的原因,指出了建设性新闻的五点基本思想。

西安交通大学新媒体学院博士生导师杨琳教授的学生初淼发表了题为“丝绸之路文化精神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及其传播”的主题演讲。她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指出了中国方案传播与推广面临的六个障碍。她从基础、步骤、现实意义、长期目标四个角度出发,概括了丝绸之路文化精神的四重特性,并围绕丝路文化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构建及传播做出相关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叶俊发表了题为“新闻教育的大变局:媒介的时代风口与‘专业主义’危机”的主题演讲。他从技术主义入手,认为互联网并不属于第四媒体,而是媒介技术史上的一个风口期,并指出了其给传媒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他认为新闻教育“专业主义”正在消失,技术化趋向愈发显著,从新闻教育的多元化取向和职业新闻教育的内容标准两方面对“专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阳美燕教授发表了题为“晚清时期日本在华报刊‘亚洲主义’舆论及其话语分析——以《亚东时报》为个案”的主题演讲。阳教授从新闻史的角度论述了日本“亚洲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发展线索,介绍了《亚东时报》的创办背景和基本情况,指出:“《亚洲日报》在意识形态上、理论上、话语上与日本从脱亚论到中国保全论是紧密呼应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美国大汉影业传媒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美国大汉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刘汉兴发表了题为“好莱坞产业与跨文化发展”的主题演讲。他以文化传播为切入点,指出电影艺术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重点介绍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情况,指出其发展对美国、对世界文化沟通的意义。通过对票房走势、观影人次、银幕类型数量、票房数量及增速等因素进行比较,得出好莱坞电影产业是高利润的行业、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强大的交流机器这一结论。

第二场圆桌论坛由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云倩教授主持。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郭小安教授发表了题为“近十年国内舆论研究的现状、偏向及展望”的主题演讲。他通过对论文数量、学者间的合作情况、高频关键词排序、舆论研究次级主题分布等数据的分析比较,阐述了近十年国内舆论学研究的现状。他指出了国内舆论学研究的五个价值偏向,并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治理策略等方面论证了大数据时代舆论研究应有的转向。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小平教授发表了题为“声音的政治:国家、市场与技术视域下的话筒工场”的主题演讲。他通过回顾声音的媒介史介绍了声音的三个政治意义,以延安电台播音与《新闻联播》为例指出了“革命的声音”和“国家的声音”所具有的政治意义,通过对平民的声音与娱乐的声音的举例分析指出“声音工场”正处于市场转型之中。他倡导让声音表达回归听觉美学并且对声音进行“技术”改造,赋予声音更多的文化政治与美学价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