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网络舆论中的耻感文化传播与道德秩序建构(4)

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构成了开放的网络舆论场,增加了舆论引导的复杂性。新媒体时代,舆论平台由大众传媒转移到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成为民意啸聚、舆论发酵的场所和载体。[10]公共舆论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刻板的引导,包含网络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网络板块在内的多元媒体主体都在舆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作用。道德秩序与法律秩序、政治秩序与市场秩序一起构成了社会秩序中最重要的部分,指向的是社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道德秩序作为一种基础秩序,以其推崇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共同构筑了社会秩序的底色。[11]基于对公共秩序的维护以及文明现象的倡导,多元媒体主体对于建构起一个积极作为、道德秩序井然的公共社会,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舆论引导。

在法规与公共执法管理层面,呼吁法律制度的完善。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给这些凌驾于公共道德秩序之上的不文明之举提供了可乘之机,只有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进而再加大执法的力度,才能为公共空间的秩序稳定提供保障。

在把关与平台伦理规范层面,作为面向大众传播讯息的新媒体平台,应增强平台伦理规范意识,承担起对社会公众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当孙某因霸座行为而受到公众关注时,新浪微博及今日头条在对其“大V”的资格认证上并未严格审查,一味迎合娱乐噱头而不顾社会影响,缺乏把关人的角色定位,明显有悖于媒体伦理道德。

在自律与公民道德修养层面,呼吁培养社会群体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公民的社会责任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家庭责任、集体责任、国家责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个体针对这些责任的认知、情感和能力的综合表现。[12]霸座系列事件的涉事主体正是缺乏公共空间里集体责任的表现,他们缺乏为其言行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以及对公共规则和秩序的理解和认同,于是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偏激非理性的形态,更谈不上道德秩序的遵守和彼此间的相互礼让。自媒体针对缺乏自我约束力和公共道德秩序意识的现象,质问国民的公德心到底去哪儿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分别在霸座男事件舆论的酝酿期、爆发期和消退期推出三篇微评:《少一点“霸”气》《“霸座男”丑态演到何时?》和《远离失信之人》,经历了一个从告诫到批判以及提醒的态度转变的过程。

三、结语

公共视域下的道德秩序关乎个体的利益,当互联网时代下个体的行为严重违背公共伦理道德和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时,他所面临的压力将不仅来自单薄的周围群体,更有可能会来自强大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和个人道德修养、制度、法律、行政力量一起组成了公共秩序的框架,网络舆论固然可以短期内形成大范围的无形压力,多元的媒介主体固然可以发挥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但舆论发展势头往往是不可控的,而其中夹杂着大量标签化和情绪化的成分,过分依赖网络舆论的道德施压又极易形成媒介暴力,很可能会形成新的媒介伦理问题。总体而言,建构良好的公共道德秩序有赖于公众耻感意识的培育,并辅之以完备的制度、健全的法律、有效的执行才是长久之计。

[本文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礼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6BXW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俞辉,狄婷婷.网络事件的舆论传播主体研究[J].法制博览,2015(29):298.

[2]王萌.浅析网络社会生态下的标签化传播[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60.

[3]丁一平.中华传统耻感文化形成的根源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4.

[4]李本森.破窗理论与美国的犯罪控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0(5):157-158.

[5]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89.

[6]王锋.耻感:个体自律的道德心理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10(1):34.

[7]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54.

[8]樊婧,王引兰.礼义廉耻的历史作用及其现代意义[J].管子学刊,1997(2):31-33.

[9]周仁清.人际传播中的“戏剧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8:16-19.

[10]陶建钟.转型社会的道德秩序及其整合[J].伦理学研究,2014(3):5.

[11]邓纯余,李瑞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形成的特点及其引导[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5):28-30.

[12]黄四林,林崇德.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7-3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