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博客发展的内外动因与思考(2)
时间:2019-11-01 00: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欧阳娜娜成功利用vlog转变形象,也吸引了明星团队的注意,王源、吴磊、李易峰、乔欣等明星纷纷加入vlog的拍摄大军,明星自带的流量和热度带动vlog的曝光率,实现vlog从留学生的圈层跨越到普通受众的层面,在流量明星的带动下,vlog迅速进入普通受众的视野。 (四)品牌营销的刺激 vlog虽然从2018年才开始逐渐进入国内受众的视线,但在诸多明星vlogger的加持下,品牌方也开始关注vlog所带来的营销潜力。OPPO在新机R17Pro的推广中发起“发现夜的美”的营销战役,并联合vlog博主飞猪、井越、影视飓风、熊小默四位拍摄了同名广告片;LV在上海举行《飞行、旅行、航行》的专题展览中,邀请井越和飞猪两位Vlogger进行视频拍摄。用短视频带货的方式已经不新鲜,选中vlog这种新形式的短视频,主要在于它能以更多的时长更为完整地去讲述品牌故事,通过vlog的真实记录为品牌注入更多的信任感。相对于“短”视频,3-5分钟甚至10分钟的vlog能传递出更多、更深刻、更饱满的品牌价值,vlog有足够的时长进行品牌价值的剖析而不止于品牌的曝光;另外,vlog是对真实生活的记录,在广告植入方面,vlog能够与vlogger的生活更为自然地结合,用户注意力在vlogger的潜移默化下更具黏性,有助于内容IP与粉丝经济的养成,粉丝对vlogger的生活方式越认同,越有助于产品的效果转化。vlog在广告领域展现的商业价值已经引起广告主的注意,在利用vlog展示商品的同时也是在展现vlog的商业价值,产品与vlog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三、vlog走红的内部动因 (一)内容:从容记录与分享 传统短视频注重瞬间吸睛,vlog更注重从容记录。在时长方面,传统短视频要在以秒为单位的时间内获得视觉冲击和刺激,追求“爆笑”“惊艳”的刺激点,vlog的时长一般在3-10分钟,叙事时长增多,需要vlogger在比传统短视频更长的时间里将观众缓慢带入内容主题并获得认同,vlog更多的是从容地讲述故事或表达观点,承载的是与受众的分享和对话,传统短视频需要内容瞬间博得注意,vlogger通过视频传达日常生活片段,需要在平淡与娓娓道来中吸引观众,其背后呈现明显的内容驱动性,因此,在内容的选取上偏向生活化,以一种自说自话的编码模式来反映创作者的主观情绪与生活,重在记录、分享与互动,相比快手、抖音上刺激、炫酷的内容显得更加从容。 (二)风格:注重文化表达的品位 让·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的符号可以标记自身所处的阶级,消费是一种彰显个人品位的途径。与“快手”“抖音”表现的审丑、恶搞、炫酷不同,用社交网络记录生活本就是一种文化消费,vlog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新潮方式,精致的早餐视频、充实的生活态度、自主奋斗的品质、学习视频中透露的独立,体现着vlogger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留学生是国内最早使用vlog的群体,相比传统视频的低门槛、易操作性,vlog的用户群体在文化表达与审美品位上更高,因此,vlog展现了精致、优雅、独立、脱离低级趣味的文化表达,而与传统的短视频表达风格形成品位隔离。[3] (三)社交:易形成强联系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3年提出强联系理论,指出人们由于交流和接触产生联系较强的人际交往纽带,表现为互动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感情力量(感情较深为强关系),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通常互动频率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vlogger通过视频内容同用户群体之间建立较强的联系,在用户关系的管理上进一步延伸价值,在互动中逐渐提高社交性。[4]中国vlog第一人孙东山在知乎上表示,vlogger与粉丝更易形成“亲密关系”,虚拟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界限逐渐模糊,通过粉丝的长期追随以及双方的长期互动,逐渐达到社交的目的。vlog的发源地YouTube不是单纯的视频平台,所以vlog在出现之初就是社交驱动的,并且,互动是联系他人的重要社交手段,vlogger与受众是平等关系,与受众的距离更近更易形成亲密关系,例如欧阳娜娜在其逛街的vlog中会征求粉丝们的意见选择商品,并且在其中一期《你们控制了我的一天》中将自己周末的行程交与粉丝投票选择,根据投票完成自己的周末行程,赋予受众以朋友的身份和视角为欧阳娜娜选择出行搭配。vlog的用户黏性来自于vlogger的互动与人格魅力,在更为真实的分享中,在与受众的互动和分享中展现个人吸引力,拉近彼此的距离。 (四)体验:视觉与感知的沉浸体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