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从人文价值的高度认识“方大曾现象”(3)

其次,让我们更为强烈地感受到的,便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面对外侮强敌时所展现出的宁折不弯、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小方大二那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拉开侵略中国的序幕。小方家境殷实,相貌英俊,身材高大硕壮,个人条件优越,在中法大学读的是经济学。但他却不安于自己的小生活,也没有从事一天的经济工作。1935年夏大学毕业后曾到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短暂工作,正是在那里,他与吴寄寒、周勉之等一起组建中外新闻学社,担任摄影记者,从此便以笔和相机为武器,投身到汹涌澎湃的抗日斗争之中。例如1936年12月4日,方大曾从北平出发前往绥远前线采访,长达43天,全面报道了著名的“绥远抗战”,拍摄照片数百张,写出了《绥远军事地理》、《绥东前线视察记》等战地通讯[8]。在他留存于世的837张底片中,也以抗战为主题的作品为最多,其中包括报道“冀东伪政府成立一周年”和“绥远抗战”两个专题[9]。而在他大约三十篇的文字报道中,抗战题材更是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中就包括失踪前写的最后一篇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渗透在这些影像和文字之中的,是国难的深重,战争的残酷,人民的不屈,和必胜的信念,这既是民族与国家之魂,也是小方的个人之魂。

一个25岁的年青生命,便具有如此深邃的眼光、博大的胸怀、鲜明的爱憎和义无反顾的勇气,除了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恐怕也与他较早接爱进步思想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这方面的资料虽然不多,但以下一些细节却启人联想:

还在小方读中学时,他的一位同学李续刚(建国后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因进行革命活动而被反动学校当局挂牌开除,小方为了表示抗议而留下历史见证,就把那张布告拍了下来[10]。

1930年小方考入中法大学经济系,曾与诗人方殷一起编辑《少年先锋》杂志。“九·一八”事变后,他加入“反帝大同盟”,编写过反帝机关报《反帝新闻》。也是在中法大学期间,方大曾因参与党的外围组织红色互济会之事,与中法大学教授范文澜、王慎明(王思华)、阮慕韩一同被国民党省党部逮捕,出狱后遭校方降一级处罚。所以原本四年的大学,他却读了五年,于1935毕业[11]。值得注意的是,同时被捕的前三人均为教员,只有他一个学生。

那时常去方家的诸多客人,后来知道,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就连小方,从各种迹象加以判断,也应当是有组织关系的”[12],只是缘于各种原因而难以证实。

“卢沟桥事变”后,根据周恩来指示,以当年方大曾参与创办的天津中外新闻学社为底子,于1937年9月5日在太原成立了全民通讯社(简称“全民社”),李公朴任社长。当时正在同蒲路活动的方大曾,担任了全民社的战地摄影记者[13]。

或许正是因为受着进步思想的影响,使得小方能够运用先进的思想方法,更早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未来战争的走向,从而得出许多后来得以印证的判断,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也令后来者折服。例如:

在通讯报道《从集宁到陶林》里,在目睹了令人震惊的原始劳动条件后,小方对挖煤农民不仅寄与同情,更相信他们必将得到解放:“我想,他们总会得到解放吧……我确信这不是幻想,因为有千百万的人,正为着人类的光明在工作,在努力,在斗争。”[14]

在《兴和之行》通讯中,小方鼓动着读者:“中国的出路,只有打上前去,打到多伦,打到承德,直进到东三省去!我们对于这个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抱着绝对胜利的把握,因为在失去了的国土上,还住着我们的同胞,他们将举起了枪,在热烈的欢迎我们,要收复失地,并不是难事。”[15]

在《芦沟桥抗战记》中,小方预言:“我站在芦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景色,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芦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16]

1937年8月5日至20日,小方来到北京南口、居庸关一带采访战事,在《血战居庸关·新的长城》报道中写道:“但是这里何来阵地?一些临时工事亦被炮火轰平,居庸关从今以后再也不会看到它的模样了,有的是我们忠勇的抗日将士的血肉所筑成的一座新的长城!”[17]

三、方大曾是人类良知与正义的捍卫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