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原石油报》现象”看精品新闻战
时间:2019-11-19 08:5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摘要】中国新闻奖是全国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参评单位之广、作品之多、竞争之激烈在国内各类新闻奖评选中首屈一指。《中原石油报》作为一家级别不高的企业报,能够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十分罕见。面对媒体不断扩容、信息过剩和同质化日益严重的现实,《中原石油报》持之以恒地探索践行精品新闻战略,为其他媒体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之路。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精品新闻战略;《中原石油报》现象 2017—2018年,《中原石油报》连续2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而在此之前,《中原石油报》还曾经3次荣获中国新闻奖。这对于级别不高的企业报来说实属不易,在全国石油石化报系统、全国企业报系统也十分罕见。对于《中原石油报》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河南省新闻界专家、报刊审读专家称之为“《中原石油报》现象”。本文试从坚持政治家办报,积极践行“三贴近”要求,深入实施精品新闻战略,打造过硬新闻工作者队伍等方面,分析探讨这一独特的“《中原石油报》现象”。 一、往高处站:坚持政治家办报,善于从政治上观大势、明大局,做到“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 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宗旨之一就是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作用,推动新闻媒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深入反映群众呼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凝聚强大的舆论力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政治价值是中国新闻奖的首要价值标准。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贵所说:“新闻工作者不是单纯的‘写稿匠’,他应该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和态度去认识事物,并从中掘取能够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的‘珍宝’。”[1] “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报道题材进行精心策划组织,安排采访报道计划,以求让新闻事实以最大负载去表现报道者的理性思考。”[2]新闻作品要想包含有较充分的政治性因素,并能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冲击力,加强新闻策划无疑是最重要的方法。在这方面,《中原石油报》建立了重大报道策划机制,坚持召开年度、季度、月度重点策划会,学习国家大政方针,分析重大战略部署,研判发展形势趋势,让每名采编人员都能够观得清大势,认得清大局,心里时刻绷着大势这根弦,自觉从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寻找符合国家战略部署、贴合时代背景的新闻事件,做到“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综观《中原石油报》荣获中国新闻奖的几篇作品,都是精心组织策划的结晶。 如2017年,《中原石油报》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三等奖的作品——《普光气田技术输出国外看好国内遇冷》。近年来,针对国家能源安全,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议题。本篇消息反映的是普光气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高含硫气田高效开发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这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在国外受到同行的青睐,而在国内却因行政壁垒而难以推广。在采访中,记者感觉到这是一个涉及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题材,并且普光气田的发展符合国家重大能源发展战略。为了能够从多方面掌握第一手资料,记者多次深入普光气田、罗家寨气田及科研院所,采访相关负责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稿件写作过程中,记者反复研讨修改,并跳出了单纯“表扬稿”的窠臼,写成了一篇反映重大问题性的消息。作品站在国家战略利益的制高点上,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国家的能源发展呼吁,具有较强的超前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此稿也引起了新华社的高度重视,新华社记者深入到普光气田等地采访,并写成了内参,引起了国家领导和有关部委的关注。而在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要求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2018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深化油气勘查开采管理体制改革。在关键节点上能够下功夫组织策划,这样精心打磨出来的文章荣获中国新闻奖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往深里挖:坚持“三贴近”和“走转改”,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使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落实“三贴近”要求,体现“走转改”精神是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标准之一。正如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所说:“好报道是从‘泥土’里挖出来的。”新闻工作者只有走进基层、走近群众,才能抓到“活鱼”,才能采写出引起大家情感共鸣的精品力作。为此,中原石油报社制定了采编人员基层联系点制度,要求每名采编人员每周下基层采访不少于2天,同时要在基层单位建立一个联系点,每个月至少到联系点蹲点采访一次,以便及时了解基层生产动态、职工生活情况,做到了真下去、真深入、真转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