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从“《中原石油报》现象”看精品新闻战(2)

如《中原石油报》荣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三等奖的作品——《“死亡之海”中原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这篇文章反映的是中原油田的施工队伍修筑世界最长的贯穿流动沙漠的等级公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故事。开展“外部市场万里行”宣传报道活动的采访小组,深入“死亡之海”,与施工队员同吃同住10多天,亲身经历了沙尘暴、缺水、高温等一系列严酷的生存考验,深入挖掘了诸如塔克拉玛干风沙遮天蔽日,每人每天要喝9-10公斤水,每人每天吃的饭菜能掺进1-2两沙子;项目经理患了急性肠炎,上吐下泻,干脆挂着吊瓶召开生产会;卫生员带着针药在工地上四处奔跑,按照病例强迫几十个病号接受打针、吃药,没出几天,卫生员也都病倒了等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细节。通过这些故事和细节,记者记录下了人类筑路史上的一次非凡跨越和人类征服沙漠的划时代壮举!

中原油田为新闻记者提供了新闻“富矿”和广阔的舞台。随着中原油田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原油田的队伍遍布国内26个省区市。《中原石油报》20多年来坚持开展“外部市场万里行”大型宣传报道活动,每年都分批次组织记者奔赴江苏、冀东、陕北、东北、新疆以及国外市场。记者始终坚持身入、心入采访到现场、到一线,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采访到了第一手新闻资料,也切身感受了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截至目前,中原石油报社累计组织近百批次200多人次赴外部市场,采写、拍摄各类文图稿件近万篇(幅)。其中,有150多篇(幅)稿件荣获省部级以上新闻奖。

走基层不是简简单单地到基层去。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来去匆匆、走马观花,这样的“走基层”只是突出了一个“走”字,更像是在“走新闻秀”。其实想要真正做好“走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入”。一线新闻报道,不仅要体现出现场的温度,更要有思想的深度。这就要求记者为“走基层”装上思想的引擎,带着思考走进基层和群众,再带着思考去总结基层的经验,倾听群众的呼声。如2003年,《中原石油报》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三等奖的作品——《梦圆非洲——中国“铁人”在国外》一稿,其采写过程就是这样。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也标志着作为我国新时期开放战略之一的“走出去”战略进入成规模的时代。[3]而作为国内最早走出去的石油石化企业之一,此时的中原石油工程队伍已遍布非洲和中东地区,形成规模发展局面。《中原石油报》记者历时一个多月,深入苏丹、也门、卡塔尔、印尼等国施工现场,亲历了当代中国“铁人”在异国他乡恶劣环境中的艰苦创业。在国外采访的40多天时间里,他们每天休息时间不足5个小时,大部分稿件都是当天采访完后当天写出来传回国内的。这组共计12篇的系列报道,以丰富的细节、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感人至深的石油人创业故事,再现了中原石油人勇闯国际市场的赤子报国之心,令人百读不厌。

三、往精处写:追求质量至上,实施精品新闻战略,矢志不渝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新闻

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能否获奖最终拼的是内容、比的是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爆炸式增长,更多的新闻资源实现共享,但同时也导致新闻的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过剩的新闻信息,谁能够挖掘出更有价值的“独享”新闻,谁能够打造出精品新闻,谁就能在新闻奖评选中脱颖而出。可以说,精品新闻是媒体在中国新闻奖中获胜的一件利器。近些年,《中原石油报》深入践行精品新闻战略,加强组织策划,完善考核机制,使得组织精品策划、采写精品文章、制作精品栏目的精品意识在广大记者编辑心中落地生根。

考核既是“指挥棒”也是“助力器”。中原石油报社通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成立由社领导、新闻业务专家、记者编辑共同组成的评报委员会,每月对所有稿件、图片、版面逐一评价打分。稿件分为ABCD四个质量档次,质量分与绩效工资挂钩,重点稿件质量分可以达到一般性稿件的10倍以上。另外,为了减少和杜绝各种编校差错这一新闻作品的“硬伤”,中原石油报社制定了编校差错处理办法,每月对记者的稿件和编辑的版面进行抽查,并聘请资深编校专家把关,按照万分之三的报纸允许差错率标准重奖重罚,确保了稿件质量的持续提升。重点稿、精品稿在考核中的比重成为绝对的“大头”,使得采编人员更多地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精品新闻的策划采写上,保证了高质量稿件源源不断的供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