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我心目中的路易·艾黎
时间:2019-11-20 09:4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著名新西兰国际友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常驻外宾,在友协院内住了近30年。友协负责安排他的工作和生活,为他配备秘书,1979年春我到友协工作后不久组织安排我接任艾黎秘书。 退休以后我在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做公益工作,经常有年轻同志问我艾黎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艾黎诞辰122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把我心目中的艾黎呈现给大家,是缅怀更是鞭策,与年轻同志共勉。 本想到中国看一看,却因为责任和热爱在中国工作生活了60年 1897年12月2日,路易·艾黎出生于新西兰的一个教师家庭。艾黎的父亲是中学校长,对艾黎要求很严格,常让他去家里的小牧场干活。他认为必须培养孩子吃苦耐劳与奋斗拼搏精神。艾黎的母亲是一位出众的家庭教师,踏实能干,为人善良,关心妇女权益和国际时事,对艾黎要做的事总是义无反顾的全力支持。 1916年艾黎不到法定年龄就参军上法国前线与德军作战,臀部受到重伤,掉入马粪坑,被炮弹灰掩埋了一个晚上,幸免一死。一战结束后他回到新西兰与友人合办了一个牧场,辛勤劳动,磨练出一副钢铁性格和强壮体魄。1926年圣诞节即将到来,艾黎眼看兄弟姐妹都在建功立业,而自己经营牧场举步维艰,心情沉重,他决定出远门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再做打算。 就在此时,中国大革命的消息成为国际新闻的头条,上海成了世界关注的中心。小时候看到过的华人小贩,一战战场上遇到的华人劳工,曾是自己班长的毛利中国混血儿,都让他对中国人暗生好感,这就促使艾黎选择中国作为出去看一看的目的地。1927年4月21日艾黎到达上海,时年30岁。 到上海的第三天艾黎就在工部局虹口消防队找到了差事,担任小队长,他工作兢业,不怕危险,几年后调任工部局工业科负责工厂安全的督察长。上海是个花天酒地的地方,处处纸醉金迷,但他从来不去歌厅舞厅,也不抽烟喝酒,吃饭就着白开水,一有时间就去工厂检查安全。艾黎说,30年代他在上海检查工厂安全状况,看到工厂后面的小巷里堆积些麻袋,开始以为装的是垃圾,后来才知道里面是被虐待至死的童工。他看不下去,认为这个世道太不公平。 他思索并接触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与斯诺、史沫特莱、宋庆龄、马海德、刘鼎等人都成了好朋友。他开始阅读《资本论》,参加由外国人组织的政治讨论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逐步认识到这个旧制度必须要推翻。他在自家楼顶架设共产国际中国小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苏区联系的秘密电台,化名在英文刊物《中国呼声》上撰文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事迹,掩护陈翰笙离开上海去香港,为刘鼎在家里提供避难等等,一次次机智勇敢地完成秘密任务,甘冒风险,奋不顾身。 艾黎看到中国旧社会的黑暗,看到中国共产党和劳苦大众的希望和潜力,对中国的情况越来越了解,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觉得有责任留下来为他们做点事。为了理想他毅然抛弃上海的舒适生活,靠着双腿和自行车,他走遍16省,行程3万公里,经历飞机轰炸、车祸、被捕、疾病,遭遇土匪、特务、叛徒等等厄运,九死一生,心甘情愿在内地乡村创办工业合作社。而后他又在极度贫穷的甘肃山丹创办培黎学校,与穷孩子们一起穿草鞋睡土炕,同生活同劳动,殚精竭虑,意志坚定。新中国诞生后他继续以同样的热情投身于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一直到1987年12月27日去世。 艾黎来中国以前就是一个思想健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青年,到上海后接触了共产党人和劳苦大众,思想得到质的升华,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与宋庆龄、马海德、刘鼎等共产党人结为生死之交。他收养中国孤儿,慈父般地关爱穷苦孩子,他与工合同志和培校师生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他要亲身参与中国人民的变革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把一生都献给中国。 80多岁积极推进恢复工合,重建培黎学校,为改革开放添砖加瓦 1979年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82岁,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52年,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已过耄耋之年的艾黎本该安享晚年,但他不顾年老体迈,工作干劲不减当年。1979年他给新西兰家人写信说,这些日子非常忙碌,总有做不完的工作。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艾黎带来了新动力,能为这个国家再做点什么呢?他想到了恢复工合,重建山丹培黎学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