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评论内涵和外延的变与不变(3)
时间:2019-11-24 19: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网络新闻评论起步比较晚,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载体,加上海量活跃的网民,都给网络新闻评论提出了比传统新闻评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守本质内核,防止外延异化。 (一)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舆论引导 网络环境中,新闻评论依然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这种责任非但没有被网络泛众传播的普及所削弱,反而被众声喧哗的环境强化了其意义和使命。与过去单向、单一、容易管理的舆论场相比,如今的网络舆论场中,信息真假难辨,众说纷纭,评论泛滥,不同的价值观与意见分歧激烈碰撞,而“短平快”的阅读习惯也让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问题严重放大,容易产生偏激情绪和理解错误。这种情况下,因为评论有着立场鲜明、观点激荡和一针见血的交流特征,在新闻评论领域加强舆论引导尤为重要。 (二)要努力实现网络新闻评论的可控性 互联网是高度开放的空间,网络新闻评论对个人发声带来便利的同时,就社会整体来讲,管理难度实际上也加大了。网络评论兴起之前,公开发表的评论基本只有专业新闻生产媒体和文化学术期刊两种途径,由权威部门进行“把关”。第二阶段的论坛期虽然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爆发状态,但还是有版面管理员对发帖内容进行管理,甚至采用先审核后发表的方式,即使是准入开放性论坛,在输出方面也是封闭的,活跃群体的集中范围就是论坛本身。而到了社交媒体时代,这种开放性更进了一大步,无论是准入还是信息流动都是大规模开放的,用户掌控自己的“麦克风”,无须审核,不再受到专业机构的把控,管理明显跟不上了。事实上,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和隐蔽性,使得网络管理者也不可能对互联网上的言论逐一进行检查评价,这必将导致网络舆论难以调控。所以,无论是通过机制制度的制定完善,还是通过技术的更新与开发,都要努力将网上言论置于可控范围内。 (三)要遵从新闻评论的生产与传播规律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新闻生产和发布的时间周期,网络新闻评论可以与新闻事件之间几乎实现同步。有些评论者和平台为了把时效性做到极致,甚至已经到了对评论对象缺乏基本观察距离的地步,只一味地迎合流行情绪。③这种对时效性的疯狂追逐,最终会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 客观地说,新闻评论具有严肃的思想性、缜密的逻辑性,每一篇评论都需要我们全面完整地去阅读、去思考、去判断,才能真正领会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显然与网络文化的碎片化特征是相悖的。如果我们对某一事件、某一对象或某一趋势的评论,总是纠结其中琐碎的细节,那么我们实际上是在把理性的精神肢解为一些短片式的、转瞬即逝的阐释。④我们必须警惕那种过于碎片化的表达习惯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危害。 (四)要跳出渐趋显现的垂直化走向和圈群效应 一方面,网络提供海量信息,信息不再是稀缺品,在付出有限的阅读成本的前提下,用户更倾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内容。网络新闻评论的垂直化将会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大众变窄众。 另一方面,“连结”本身就是互联网带来的重要社会关系变革之一,“关系”在互联网文化与思维中代表着重要作用。这为网络评论提供了可沟通可互动的环境,用户也将本能地寻找认同,倾向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圈群,观看圈群提供的评论。 但是长期关注垂直化走向的某一领域,或者是集中关注同一圈群的评论活动,都会导致个人对评论的接受出现单一化和观点集中化,甚至造成偏听偏信和观点偏激。渐趋显现的垂直化走向和圈群效应,提醒网络新闻评论的传者和受者,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陷入这种信息茧房。 【本文为2018年度中国传媒大学科研托举项目“融媒语境下我国媒体‘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实践研究”(编号:2018CUCTJ071)成果,项目受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注释: ①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版,第19页、第41页 ②易涤非:《网络评论是大家和专家的共同事业》,《红旗文稿》,2017年第5期 ③④常江:《网络评论的是与非》,《人民论坛》,2017年第24期 参考文献: ①丁法章:《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应对方略》[J],《新闻记者》,2012年第12期 (成文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齐茗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