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优化改革课程教学造就卓越新闻人才(2)

“怎么教”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二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按教育学专家的说法:“人才培养必须解决七个问题:一是教育理念的提出;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三是人才培养对象的选择;四是人才培养主体的开发;五是人才培养途径的利用;六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七是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并实施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活动等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⑦。至于教学模式,则“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⑧。大体上,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二是需要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三是体现一定的教学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略⑨。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属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之一。两者都是比较宏观的范畴,暂不讨论。微观层面,尽管理论上可以把“教什么”与“怎么教”分开讨论,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两者其实很难分开。这是因为,当我们说教学模式的时候,已经包含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这里试以媒介批评教学为例,着重从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这个角度,谈谈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媒介批评教学与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媒介批评是一个新兴领域。1995年,国内才有关于媒介批评的研讨文章,这是国内媒介批评的理论自觉。2001年,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和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先后出版,刘著是教材,王著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出版的专著。其后不断有著作和教材陆续问世。从教学角度看,2000年前后,媒介批评陆续进入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课堂,成为部分大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

由于媒介批评研究的学术积淀不多,本科与研究生的开课时间不长,尚没有成熟的教材,专业师资也较为缺乏。就本科教学而言,媒介批评究竟要“教什么”,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不同的大学、不同的教师那里,差别很大。对于一门新兴的课程来说,这或许是可以理解的。更大的问题,或者说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怎么教”。长期以来,我国教学尤其是文科教学习惯于“传道、授业、解惑”,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则习惯于接受,习惯于记诵。如果媒介批评课程也主要由教师讲授有关媒介批评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违背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而且违背了媒介批评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粗略划分,似乎可以说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媒化”“复合型”侧重于专业面向的要求,而“专家型”“创新型”则是对专业水平的要求。从知识范围上看,“专家型”与“复合型”密切相关,譬如一个学生不仅学新闻传播,而且学经济,或学法律,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经济报道或政法报道领域的专家型记者。所以,主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成为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制度安排。从专业能力上看,新闻传播“专家型”人才培养,主要还是培养学生擅于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准确把握问题实质、透彻分析来龙去脉的能力,能够揭示事件、现象、问题“如何”背后的“为何”。因此,批判思维、分析能力至关重要。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力的人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哪里来?不仅来自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来自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来自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来自独立思考能力,来自批判思维能力,来自敢作敢为的探索精神。从专业能力上说,新闻传播“专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