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满目青山云水宽——电影伉俪李前宽、肖桂云的艺术人生

原标题:满目青山云水宽

  李前宽(左)和肖桂云(右)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时的合影。

  学人小传

  李前宽、肖桂云均为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开国大典》《决战之后》《七七事变》《重庆谈判》等二十多部主旋律影片,先后获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世界反法西斯“长城杯”优秀影片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李前宽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专家”称号,还荣获吉林省劳动模范、广电部和人事部先进工作者和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肖桂云曾为吉林省“三八红旗手”、长春市十大杰出青年、国家审片委员会委员。2018年,肖桂云执导的戏曲片《韩玉娘》,获联合国“We Line国际电影节”创新成就奖和终身成就奖。同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荣获第52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9年,在第二届戏曲电影展上,《韩玉娘》获戏曲电影最佳导演奖。

  【求索】

  他是山,她是水。山沉稳,水灵动。水绕山行,交相辉映。

  他们是银幕伉俪,以拍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而著称,从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包公赔情》、40周年的《开国大典》、50周年的《世纪之梦》、60周年的《星海》,几十年从影实践,始终与共和国有割舍不了的情结。甚至,他们结婚大喜的日子也定在“十一”国庆节这一天。他们一生的命运节点都和祖国紧密相连,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民族的沧桑巨变,讴歌着国家的辉煌成就。

  他们就是著名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

  不久前,在第八届东北亚博览会的李前宽、肖桂云“光影彩墨”艺术大展上,通过几百幅画作和照片,我们清晰地看到,这对伉俪导演与共和国节拍同行的光影之旅。

  山水相逢

  黾勉同心,胶片联姻。他来自浪漫之都大连,她来自北国冰城哈尔滨,两颗原本沿着不同轨道运行的星星,在北京电影学院相遇。

  1959年,18岁的李前宽高中毕业,怀揣着儿时做“人民艺术家”的梦想,走上求学之路。正是那一年,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首次面向全国招生。他爱画画,也喜欢电影,并且这个学校还在北京,那是首都,那是一个少年心中最赤诚的向往。

  仲夏,风清日烈,万物繁盛。一张北京电影学院的准考证,让这个每月仅靠父亲62块钱生活的九口之家陷入沉默。母亲懂得知识的重要,更懂得儿子眼神里的期待,东家借三块,西家借两块,就这样一分一毛,凑了四十元钱。李前宽借了块手表,揣着两张大饼,背上画夹和那个蒸腾的梦想,从大连一路颠簸,辗转来到北京。

  入学那年恰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李前宽成为文艺大军的排头兵,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神圣庄严,热泪盈眶,那是他第一次和祖国紧紧相拥。

  青年有志,逐梦前行。一个人强烈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碰撞时迸发出的能量是强大的,李前宽如是,肖桂云亦然。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看电影是一件奢侈且神圣的事情,那些声光掠影,是肖桂云儿时心中不可磨灭的画面。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在文艺会演、学校比赛中自导自编自演话剧的经历,让她的导演梦想更加鲜明。

  肖桂云给北京电影学院写信咨询报考事宜,出乎意料,竟然得到了回信和招生简章。更幸运的是,往年只在沈阳、天津、北京、上海招生的北京电影学院,那年也来到哈尔滨招生。这对肖桂云简直是天大的福音。否则,她注定要跟北电失之交臂了。因为一来家里子女多,经济上不允许她去北京赴考;二来交通不便,父母也不放心一个女孩子孤身一人奔波于千里之外。

  肖桂云带着三部自己创作的剧本来到考场,她看到了其他抱着一摞子作品的考生,不禁紧张起来。她当时已经被哈尔滨艺术学院录取,非常担心由于这个原因会被北电拒招。面试中,一位老师问她:“如果你报考电影学院没考上怎么办?”肖桂云听后,颇为忐忑,以为老师在提前做她的思想工作,因为北电导演系全国只招25个人,名额非常有限。肖桂云答道:“那就去长春电影学院吧,离家近,并且两年制很快就能投入工作,可以缓解家里的生活压力……”老师听后笑着说她是“傻孩子”。

  这位老师就是田风教授,时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

  风华正茂的肖桂云,带着那个时代的青春意气,也走进了北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