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国家新形象的塑造(3)

反观历史,中国的国家际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每一代中国人身上也带着不一样的标签。古代中国辉煌一方,以天朝自居,凭其强大的国力和雄厚的财富让周边国家俯首称臣,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固步自封,在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特别是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被贬为"东亚病夫",这个贬称却不仅仅是外国人赋予的,也是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吸鸦片者不思进取的恨铁不成钢、反击。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代末李小龙在其主演的电影《精武门》,扬其立场: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且随着周恩来等政治人物在国际舞台上的出色表现,中国给自己贴上标签: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共处。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发展水平挤向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国际上却盛行中国威胁论,西方国家普遍鼓吹中国实行霸权主义的言论,将中国推向舆论的中心。

可以看出,在每一个阶段,中国向世界展示的国家形象都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了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理解和解读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细化来看,特别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社交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更新观念看待中国的国家新形象,并结合社会现状,国家应该把中国塑造成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媒体要主动引导舆论,在议程设置中主动回应外媒关心的议题,主动展现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国家形象。个人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因为中国人是中国形象的缩影,更因为西方媒体在对其他国家进行报道时,越来越关注人而非国家本身,且特别关注如国家领导人,这启示我们在传播过程中要重视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塑造。

(二)自觉承担传播中国新形象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

一旦外界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形成了刻板印象,就需要我们改变传播策略和传播形式,从小处着手,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交流活动中塑造新形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自觉承担传播中国新形象的使命

习近平主席说, 要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 讲述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7]。德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周俊老师在此方面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周俊老师所在的研究中心与武汉黄鹤楼公园管理处进行国际合作,共同出版了面向德国市场的第一本城市童话故事---《黄鹤楼童话故事》。该童话故事的语言主要是德语,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介绍武汉这座城市的图文比如黄鹤楼、武汉的热干面等,特别是热干面的介绍在德国受众中掀起了自制热干面的潮流。因为德国的食物比较单一,所以这种做法简单,口味独特的食物迅速就席卷了德国人的胃,也让不少德国人对中国的美食以及城市充满向往。这也启示我们在对外传播时应该尽可能传播具有共通意义空间的东西,特别是能够具有模仿仿照性的东西或事物,这样在受众脑海里印象存留的时间就会延长。

周俊老师用《黄鹤楼童话故事》对外传播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中国每一个个体都是有能力有义务维护或中国的国家新形象,甚至打破外国公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她从一本故事书入手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相应地塑造了中国的城市国家形象,而中国的城市国家形象又恰好是中国的国家国家形象的缩影。

(三)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做出改变

中国的国家新形象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方力量所能达到的。从上述我们可以得知,不是每一个外国受众会来中国,也不是每一个外国受众会接触到中国人,他们一般都是通过本国的媒体或者社交平台上的KOL即意见领袖作为世界的窗口去了解屏幕里的中国。这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须辨证地看待问题,中国的国家新形象,一方面除了中国人本身需要努力,另一方面外国人特别是外国媒体和外国社交平台上的KOL也需要做出相应地努力[2]。

首先,至少不要过度地解读或者说异化中国,比如中国的发展问题,其实现在在某些外国人眼里,中国是一个很穷的国家,比如山区,而另一些外国人眼里又是一个很富裕的国家,比如中国大妈抢购环境等这种极其不符合实际的刻板印象。我想这这种信息不对等主要是有一下几方面原因,一个是因为外国意见主体没有深入了解发展迅猛的中国,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或者是外国的意见主体向本国受众传达信息不及时等原因,二是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始终使外国人将中国自然而然的归入其他类。

(责任编辑:admin)